據臺灣媒體報道 世界水資源大會曾指出,當前全球每3人就有1人未來將陷入缺水危機。2000年,缺水問題影響全世界20%人口,約30個國家;但到2025年,全球將有30%的人、50個國家,將面臨缺水危機。
50年后 32億人缺水
聯合國全球報告中還警告,到2050年,全球1/5人苦于水災、32億人將因缺水而沒有食物,霍亂、瘧疾將再度肆虐,到時候全球將有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全球1/3的人類因缺水而變成難民。
(根據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最新報告,全世界消費者每年花費約1,000億美元購買瓶裝水,2004年全球的瓶裝水消費達到了1,540億公升,比2000年上升了五成多。)
為什么會缺水?第一個原因,地球提供可用的清水供應原本就已非常稀少。
地球現存高達97%的水屬于海水,不便于人類直接使用,適合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只占地球全部水的3%,其中約70%存在南、北極巨大冰帽和高山冰川的固態水中,另外30%的清水有75%被污染,剩余25%才為可用之清水,所以全球真正可供使用清水只有0.225%。加上水循環極為緩慢,一滴水需耗時3千年才得以形成,水資源顯得格外珍貴。
第二個原因是全球人口急速增長、新興國家快速發展,水資源緊張。1930年全球人口約為20億,1987年達到50億,當前全球人口已經突破60億。新興國家人口與工商業活動高度成長,基礎建設需求龐大,工商業消耗水量超乎想像。民生與工商業用水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水形成的速度,遠趕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根據統計,與100年前相比,全球人口已增加了3倍,但水的耗用量已增加了7倍。
全球暖化 加劇危機
新興國家中,如中國,當前已被聯合國行入全球13個缺水國家之一,平均每人可得到的水資源僅為全球平均的1/4,約有半數的中國城鎮供水短缺,其中100個城鎮面臨嚴重水荒。另外如印度,印度新德里可能在15年內就用完它的地下水資源。
第三個原因是全球暖化,加劇了水資源缺乏危機。科學家預測,全球暖化所帶來的降水減少、水蒸發作用增加,及冰山融化速度改變,蓄積大量淡水的濕地干枯消失,將導致全球旱情嚴重。
在西非和中非有6個國家,2000萬人口依賴「乍得湖」生存。但是在過去的38年中,這個湖縮小了95%。在中國,有2/3的城市嚴重缺水。原來世界第四大內陸湖咸海,水位下降了16公尺,水域已經減少了一半。
最后,浪費水也是使水資源缺乏的元兇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年發表的報告指出,一些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例如雪黎、休斯頓等,耗費的水資源遠遠多于所能 補充的。而在倫敦,由于輸水管道老化而造成滲漏所浪費的水資源大 每天能注滿300個奧賽比賽標準規格游泳池。美國及中國因管線老舊所流失的水份比例超過20%以上。
缺水嚴重的劇碼全球接力上演。當前,全球約1/4人口生活在「物理性缺水」地區。在這些地區,自然力量、過度使用、不當的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江河日益干涸。但另外還有10億人口面臨「經濟性缺水」,他們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從江河和涵水層取水。
缺水的危機,使各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于水資源相關建設中,包含水源保護、水源凈化、運輸配給等等。
水務建設 全球砸重金
聯合國成員國已經達成一致協議,至2015年要將全球缺乏可靠、持續和安全的飲用水供應人口減少到當前的一半,全球每年用于自來水供應和消毒的費用是150億美元,而為了達到上述減半目標,相關供應及消毒的費用必須翻番,即300億美元。
美國未來20年將花費高達1萬億美元進行水管優化,此部份約占美國GDP的9%。中國在一五計劃中有關水務方面總投資達6000億人民幣,其中4000億人民幣用于污水處理。
當前開發中及發達國家每年花費800億美金在水資源相關基礎建設方面,估計未來15- 20年,每年水資源建設支出將高達1,800億美金。
國際淡化協會(IDA)統計,自1960年以來,全世界應用淡化技術開發的水源量正逐年增加,當前正在規劃與興建海水淡化廠的國家包含:薩特阿拉伯、日本、美國、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香港、天津)、韓國、印尼等,顯示水資源缺乏問題已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視。
過去幾年全球水價已陸續調漲30~50%,調漲過程即意味著新商機的存在。根據雷曼兄弟統計,當前全球水資源產業總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近幾年,多國政府大量投入水資源相關公共資源建設,也使民間相關產業一夕爆紅。
藍金 持續發燒20年
全球自來水絕大多數都是公營機構,且都走低價化,但在各國基礎建設民營化驅動下,2003-2015年全球水產業民營化比例可望大幅提升至16%。民營化企業競爭可使水資源品質更高、更有效率提供全球人口及企業使用。
因此,業者將水資源產業稱之為「藍金」,并看好它持續發燒二十年。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