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曾說:“要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而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是與生俱來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根本不用特別加以關注。近2年,水這個問題著實嚇到了老百姓,也驚動了政府高層。
從2005年年底發生于哈爾濱的苯污染,到廣東北江的鎘污染,再到今年無錫太湖的臭味事件,每一件都是非常吸引眼球的新聞事件。
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發改委負責宏觀指導、協調;水利部門負責水資源配置;建設部負責城鎮供水,水的輸配、處理凈化;衛生部門負責衛生監督;環保總局負責水源地環境保護,建立水質監測網絡和信息發布平臺,完善有關技術規范和環境標準的體系建設,比如地面水水質標準、地下水水質標準等等。
近幾日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巡視員沈敘健、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副司長段紅東、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王雪凝和環保總局污控司副司長李新民聯合走上網絡,與網民在線交流飲用水安全的問題。
飲用水安全是個系統工程,要有合格的水源,自來水廠建設要跟上,處理工藝要恰當,然后經過管網,送到居民家中,這期間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出廠水水質合格率。
無論是2年前的哈爾濱苯污染,還是最近發生的無錫太湖臭味時間,其實都是水源受到污染,90%以上的水廠采用常規處理工藝,僅對濁度等感官指標有作用,而對有機物或者是有毒化學物質很難達到去除作用。我國現有水質督查網絡中公布的水質合格率一般都在90%以上,看起來天下太平,其實問題多多,按照今年7月1日實施的水質標準,檢測指標由35項達到106項,而公布的水質合格率只是濁度、余氯、細菌總數、大腸菌群4項。而近幾年發生的幾起水質事故,導致污染的的污染物都不在公布之列。
關于飲用水安全,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說安全包括幾個方面:飲水水質要合格,要符合國家頒布的飲用水衛生標準;供水的水量、水壓要有保障,而最大的不安全是停水;對應急的突發性事件要有比較強的應急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全國661個城市,水廠供水能力達到2.7億噸/天。基本上能滿足城市居民的自來水飲用和使用問題,自來水水質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水質標準可以一天公布,而上千個已經建成在用的自來水廠的工藝卻不能一天之內就得到改造,有些自來水廠建成年代久遠,設計建造時候的水質遠遠優于現在,再加上使用多年設備老化,新水質標準的出臺,對眾多的自來水廠不能不說是一個考驗,甚至可以說是挑戰。
對于網友關注的水質監測與監督管理,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王雪凝說:“每段都有各部門在檢查,進入水廠之前是水利部和環保總局在檢,進入自來水廠之后是建設部在檢,從水龍頭出來是衛生部門在檢。”新水質標準的一個特點是從源頭到龍頭,也就是說,合格指得是用戶打開龍頭接到的水,因此管網污染或者二次污染之類原因不再是水質不合格的一個合理解釋了。對于這個問題建設部的張悅副司長說,供水企業首先得確保水是合格的,這是企業責任,必須保證,但是企業畢竟是企業,加強政府的監管和網絡監測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有一天我們的水質指標能用老百姓能懂得的語言每天公布,就像空氣指數那樣,接受老百姓的監督,我們的飲用水就真的是安全的了。
(中國水網 史瑛)
編輯:史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