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飲用水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也不斷發展和完善,從20世紀初的第一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到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代飲用水凈化工藝(深度處理),城市飲用水的水質不斷提升。但是第二代工藝不能有效殺滅和控制飲用水中的有害微生物,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成為城市飲用水安全新的威脅。在這種背景下,更加安全有效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成為水行業新的呼喚。
針對20世紀末出現的城市飲用水重大微生物安全性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圭白院士提出了以超濾為核心技術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在日前舉辦的“全國給水深度處理研究會2007年年會”上,李圭白院士對這一新工藝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李圭白院士在發言中指出,第二代飲用水凈化工藝的出水中細菌含量顯著增多,不能有效殺滅和控制飲用水中的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劍水蚤、藍綠藻等有害生物,出廠水在輸送和貯存過程中出現微生物增殖現象,從而導致飲用水的生物安全性降低,這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性問題使得第二代工藝的合理性和優越性逐漸不再被充分認可。“飲用水的生物安全性,是飲水安全最重要和首要必須保證的”,李圭白院士在發言中強調。
膜是21世紀新材料中的一個增長點,微濾膜、納濾膜和超濾膜都可用于城市飲用水處理。其中,微濾膜孔徑較大,不能充分截留去除病毒和細菌;納濾膜和超濾膜的孔徑均小于水中的病毒、細菌、原生動物、藻類等致病微生物,能將水中的微生物幾乎全部去除,是最有效的去除水中微生物的方法。“目前在我國選擇超濾膜提高水的生物安全性是比較可行的”,李圭白院士指出,超濾膜本身能去除部分的天然大分子有機物,另外,通過在膜前增設生物粉末活性炭,構成高效的超濾膜—生物粉末活性炭反應器,這樣水中的微量有機污染物也會被有效去除,從而可以獲得生物穩定性更高的出水。
李院士指出,過去由于膜的價格昂貴,一直沒有將膜濾用于大型城市自來水廠,多用于小型水處理裝置中。近年來,隨著膜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膜的性能不斷提高,目前超濾膜已在我國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其性能和質量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能夠為數萬噸/日的大規模水廠提供膜材料,其價格也逐漸降低,現在已達到可與第一代工藝競爭的價位。李圭白院士以蘇州市的一個1萬m3/d的超濾凈水廠為例進行了費用分析,該超濾凈水廠建設費用約300元/m3/d,運行成本為0.0782元/m3,與該水廠原傳統工藝的費用大體相同。另一方面,新的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頒布和國家節水減排政策的出臺也給膜技術在城市飲用水凈化方面的應用打開了極大的市場空間。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水源為III類水體,李圭白院士提出的以超濾為核心技術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就是以III類水體作為原水,先經過安全預氧化(或強化混凝),再經過生物活性炭(或超濾),最后經過安全消毒,獲得優質的飲用水。將超濾置于活性炭之后,可截留出水中的微生物及炭微粒;同時,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通過對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和水生生物、濁質、有機物等設置多級屏障,可以使其含量得到逐級削減,最后得到優質的飲用水;采用的多種處理單元具有互補性和協同效應,從而使整體得到優化。以超濾為核心技術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不僅高效經濟,還體現了綠色工藝的理念,其中的膜濾、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都是綠色工藝。
李圭白院士最后說,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規定的微生物指標是相對安全的,而以超濾為核心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將使飲用水的生物安全性從相對安全走到絕對安全,使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產生重大變革。 (中國水網 王彩霞)
編輯:王彩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