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水資源缺乏都是一個地區性問題,各國政府負責平衡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然而,隨著國際糧食貿易的深入開展,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跨越國界的世界性問題。生產1t糧食需要消耗1000t水,進口糧食實際上成為進口水資源的最有效途徑,各國都利用糧食來平衡其水資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糧食貿易就成了水資源貿易。
如今,地下水位的下降已經影響到了包括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糧食產量。由于過度抽取地下水,中國北方平原地區土壤含水層厚度已經變得很薄,農民已經開始利用深部古含水層,但這并不能滿足需求。一些種植小麥的地區現在已經從300m深的地下抽水進行灌溉。
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從1998年時的峰值3.92億噸減少到2005年的大約3.58億噸。減少的3 400萬噸仍然比加拿大小麥產量要多。一直以來,中國政府用大量庫存的糧食來彌補產量減少的部分,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進口了700萬噸糧食。
由于無法確定實際的糧食消費量和人口數量之間的差額,印度面臨著更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印度主要的糧食生產有小麥和水稻,產量仍在增長,但在今后幾年內,灌溉水資源的減少速度將會超過科技進步的速度,那時印度的部分地區也將會出現同中國一樣的問題,并導致糧食減產。
在中國和印度之后,進入水資源缺乏的第二梯隊的國家有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朗、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其中阿爾及利亞、埃及和墨西哥三國已經開始大量進口糧食。2004年,水源短缺的巴基斯坦從國際市場進口了150萬噸小麥,且今后幾年內進口數量還會繼續增長。
中東和北非——從摩洛哥西部到伊朗東部——已經成為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的糧食進口市場。糧食需求的增長緣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大量出口石油。這一地區國家的水資源利用已經接近極限,城市對水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只能用農業灌溉的水來滿足。
埃及有7400萬人口,近年來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的小麥進口國,目前國內糧食供給的40%需要進口,有數字表明,埃及的人口增長已經超過了尼羅河流域糧食產量的增長。
阿爾及利亞人口有3 300萬,國內糧食消費超過一半需要進口,這就意味著進口糧食所含的水資源已經超過了國內所使用的水資源。由于過度依賴進口,阿爾及利亞的糧食供給能力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世界糧食短缺的影響。
去年,用于生產中東和北非地區進口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所需要的水量相當于阿斯旺地區尼羅河1年的水流量。實際上該地區水量的減少可以理解為尼羅河以糧食進口的形式又流回了這一地區已經常有評論指出,未來中東戰爭將更有可能是爭 奪水資源而非石油的戰爭,而對水資源的競爭進而又表現為世界糧食市場的競爭。也就是說并非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是那些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將會在這場競爭中贏得勝利。
要了解今后需要進口糧食的地區,現在首先要了解水資源不足的地區。迄今為止,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還是一些小國家,我們現在要關注水資源短缺形勢快速增長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都超過了10億的大國;
每年世界水資源消費和可持續的水資源供給之間的差距都在加大。含水層耗竭和城市用水的增多都導致灌溉用水的短缺并因此導致一些缺水國家的糧食減產。
過度抽取地下水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最終將導致含水層耗竭而引起的糧食產量的減少,很多國家實際上都在建立一種“糧食泡沫經濟”,即糧食生產靠不可持續的地下水開采進行人為擴大。
過去的幾十年中,農民大范圍抽取地下水的行為還沒有造成十分明顯的過度利用的后果。對農民來說,抽取地下水而不使用地表水可以隨時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將水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溫帶地區的農民在干旱季節利用地下水還可以使產量加倍。
美國37%的灌溉水源來自地下水,其余63%來自地表水。糧食產量最多的3個州——得克薩斯州、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灌溉水源有90%來自Ogallala含水層,而這是一個古含水層。依靠地下水進行灌溉帶來的糧食高產也就意味著當地下水耗竭后糧食產量會大幅度地減少。
水資源短缺如何轉變為糧食短缺?哪些國家會因為含水層耗竭引起的灌溉用水缺乏導致糧食產量的減少?工作在國際水管理研究所(世界重要的水研究組織)的DavidSeckler和他的同事們研究指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幾個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以及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所有國家,在20—30年后地下水資源會耗竭”。這些國家已經因為沒有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而受到懲罰,不夸張地說,對上述國家甚至對全世界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1950~2000年間,增加灌溉使得世界糧食產量增長了3倍,毫無疑問水資源短缺會造成糧食減產。許多國家對灌溉水使用都是傳統的過度利用——耗竭模式。如果這些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國家不盡快減少水資源的使用并穩定地下水位,那么糧食產量減少將是不可避免的。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