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業早期整合
英國水務行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早期。至二戰前后,隨著工業革命以及經濟增長的推動,水務行業呈現高度分散的格局并擁有超過1000家的供水實體和大約1400家排水實體。幾乎所有的實體都隸屬于地方當局,如此導致水資源的規劃非常散亂而在地區和國家層面缺乏協調。因此戰后英國水務立法的重點就是整合地方當局的水務企業并促進對農村地區的水務的公共投資。
2. 行業重組
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早期,又出現了水資源規劃和水需求的預測方面的問題導致了行業的戰略重組。1973年的水務法案新設了10個地區性水務局,對全國的水域進行從水資源到供排水高度一體化的管理。1973年法案要求區域水務局運營時務必將成本打平,即水務局從中央政府借用資金滿足投資要求并從提供服務中獲得收益。中央政府對所有的水務局都有嚴格的財務約束和績效考核目標。由于經濟持續不穩定和各屆水務局累計的高負債水平,英國中央政府在整個1970至1980年代對全國的水務局進行嚴酷的財務監控,這反而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投資不足而造成公共的不滿,并與日益嚴格的歐盟要求不符。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英國政府通過了1983年的水務方案作出制度上的改良,包括減少地方政府的投資決策權并賦予地方水務局通過私人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權限。而實際上,這些改良并未取到預想的效果,并發生了為數不少的嚴重的污染事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仍舊不愿對水務追加財政投入。與此同時,其他行業的私有化正在進行,政府于是決定認為全行業的私有化是一個可行的結果。
3. 私有化
英國水務行業在1986年提出最初的私有化計劃以后,于1989年正式實施全行業的私有化。在技術層面上,私有化的內容包括將10個水務局的資產與人員轉移至有限公司,并通過讓水務公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來籌集資本,即一次性公共資本的注入。政府還對水務公司免除了主要的政府債務并提供了資本稅收補貼。
為了保證用戶的利益以及對環境的保護,稅務的私有化還引發了政府監管角色的分離,即成立了三個分離并獨立的監管機構:負責環保的國家河道管理局(現改為環境署)、負責質量的飲用水監管局和負責經濟監管的水務服務辦公室(簡稱OFWAT)。
4. 現狀
英國目前有10個供水及排水公司和13個供水公司承擔英格蘭和威爾士全境的水務服務。供排水行業被絕大多數的獨立觀察家認為是高效并得到良好管理的。在開始私有化之后的15年中,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水務公司投資了大約500億英鎊(約7500億人民幣)以彌補以往對水務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不足并滿足新的供水義務和要求。
監管的獨立使得水務行業的運營免于政治干擾,并為投資者創造了穩定的運營環境。經濟監管所帶來的激勵效應大大促進了水務行業的整體的運營效率的提高。如數據采集的質量有了明顯地改善使公司的運營支出更加經濟。水務公司在客戶服務的效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飲用水質、河道水和其他日常用水的質量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各項指標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上。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