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環境系舉辦專題實踐交流周
當新學期再次來臨,當大家揮手告別暑假,對于許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來說,暑期的實踐經歷成為他們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實踐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活動帶給同學們的收獲和影響卻沉淀在大家的心靈之處——暑期社會實踐在他們心中延續。利用9月11日、12日和13日三天晚上,環境系舉辦了專題實踐交流周活動,參加實踐的同學和老師一起,總結實踐活動中的點點滴滴,回味讓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實踐。
長才干:在實踐中把專業進行到底
環境,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在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中,同學們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親身感受了“環境”專業。在9月11日晚舉行的環境系專題實踐交流周之第一場——“專業認知”交流會上,6支實踐隊伍與大家分享了實踐中精彩而又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
白山黑水松花江行支隊,在參觀吉林石化和對松花江的初步考察中,對松花江事件有了新的理解。他們還在實踐地進行了環保宣傳,用自己的行動為環保貢獻力量。
赴重慶酸雨調查支隊先用幾篇帶有小錯誤的文段考驗了大家,這些文段出自他們的策劃書,曾被重慶環科院的老師們指出了其中的錯誤。這個支隊用自己的教訓告訴大家:科學是需要嚴謹的態度去對待的。他們還談了科研與管理的關系,這是他們實踐過程中較大的收獲和體會。
赴新疆能源考察支隊的工作量非常大,實踐內容涉及了新疆各種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情況,及能源開發與環保的關系,每一次活動都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
三峽支隊的實踐考察了三峽地區一個新建的縣城,那里現在非常重視環境保護,但也存在一些運作和管理問題,比如農民在已經退耕還林的土地上種植西瓜等,這些是環境保護中不得不去思索的。
新疆生態行支隊展示了新疆生態保護的情況,政府已經通過建立一些保護區、保護站來保護生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些工程設置得不合理,沒能起到保護生態的作用。
神農架支隊提到了神農架地區現在以發展促保護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木頭經濟到生態旅游,轉變得很成功。同時保護區對自己的資源也很重視。他們認為合理的規劃與嚴格的管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受教育:踐行文化路,感受中華情
感受祖國的山川之美麗,認識祖國的文化之深厚,在實踐中,同學們以“民族文化”為主題,通過系列考察活動,增強了民族自豪感。9月12日晚,在環境系專題實踐交流周第二場——“踐行文化路”交流會上,五個實踐支隊展示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所見所感。
內蒙古草原文化考察支隊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介紹了蒙古族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與蒙古豪放不羈的粗獷之美相反,江南水鄉的則是婉約之美,探訪江南民俗的江蘇支隊就把一幅幅柔美的江南畫卷呈現在大家面前,不禁令人遐想連連:鶯飛草長,煙雨蒙蒙,吳儂細語,一顰一笑……“尋跡彩云之南”支隊用一部精心制作的DV展示實踐中的所見所感所思,隊長張維晨還趁此機會為支隊將要舉辦的“實踐成果展”作了宣傳:美麗的云南,神秘的黑彝,謙遜的拜訪,嚴肅的思考。彭琳同學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景德鎮瓷器的制作全過程,其做工之考究,手法之細膩,品質之高純,令人嘆為觀止。“壯鄉揭秘”支隊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壯族聚集村寨生活的艱辛,在這里,生存才是首要的,而文化則成了奢侈品——大家都沉默了……
歷史系彭林教授,環境系張彭義老師和團委書記趙晴也來到交流會現場,與同學們一起探討中國的文化遺產,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出對今天中國傳統文化遺失的深深擔憂。交流的時間是有限的,但留給大家的思索和大家所感受到的,卻是無限的。
力爭做貢獻——沒有結束的社會實踐
思考仍在延續。體驗社會、感受民情,為社會發展做貢獻,這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留同學們的深深思索。9月13日晚,在環境系專題實踐交流周第三場——“社會問題”的實踐交流上,同學們把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推向了更深的層次。
鄭飛帶領的支隊對重慶的“棒棒”軍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并談了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礎上,環境系朱安東老師旁征博引,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解放后經濟建設,從"三農"問題延伸至我國制度、公民素質以及民族凝聚力等問題,給大家留下了不少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隨后,鄭曉暉、吳運敏和汪寧所帶領的支隊分別談及智障人士,農村的調查方式、教育及移民問題和神農架地區農民的生存、教育情況,內容精彩翔實,形式多樣,各有千秋,思想也很深刻。
之后的討論環節精彩激烈,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或提出問題或談論親身感受,氣氛十分活躍,涉及的內容涵蓋頗廣,大家對中國體制問題、腐敗問題、土地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胡錦濤總書記說過:“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足見“三農”問題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從“三農”看我國國情,從我國國情聯系自己的人生理想,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同學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才剛剛開始,帶著實踐的收獲大家去感悟,去體味,去思考,最終——去踐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環境系 李清慧 張維晨 周潔婷 供稿 編輯 顧淑霞)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