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會現場照片
3月18日,北京市水務局會同市發改委會邀請相關專家、市民代表舉行了“促進北京市再生水利用建言會”。據專家介紹,北京市是國內再生水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其實在50年代開始就有了將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的例子。到90年代隨著北京大規模污水建設的發展,為北京再生水利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經過多年的實踐,北京現在的再生水利用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5年達到了2.6億立方米,已經用于工業冷卻、城市灌溉、市政雜用等多個方面。應該說,北京再生水利用屬于起步早、建設速度快,但是目前利用效率并不高。
針對再生水利用率低的主要癥結,北京市發改委基礎處的王助貧博士總結為三點:一是再生水輸配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二是潛在用戶對再生水的安全性認識不足,三是雖有明確的法規,但缺乏明確的政策措施。
北京環科院王凱軍總工針對再生水的安全性提出自己的意見:第一是盡快的建立公正、透明的第三方的監管體系。這是保證水質和水安全利用的一個關鍵。第二是在監控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避免大規模的傳播的方式來利用中水,比如說噴灑、噴灌等等。第三個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必須要研究制定適合北京市的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現在中水的推動困難,大家都看在建筑和沖廁的利用上,在市政的利用上,生態利用應該是政府買單。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再生水利用應做戰略性計劃,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形成一個良好的再回收系統、排污系統、用水系統循環鏈。他認為,再生水利用不僅僅是設施建設的問題,更多的牽扯到經濟、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且,工程建成之后如何處理各利益方的關系,使其穩定運行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傅濤博士建議:1、進行系統研究,制定再生水的戰略規劃,從更高的層面、更全面的角度促進再生水的有效利用,而不僅僅是制定工程規劃;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安全性問題,要重點研究;再生水環節與供水和污水處理環節要相互銜接。2、提高設施利用率是根本,而不僅是設施建設。北京再生水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值得商榷,應該適度建設;不要因為政府投資就要求標準過高,過大投資將造成大量沉淀性投資,是對政府資本資源的浪費。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的副總工杭世珺認為:再生水標準體系需要完善,北京的標準應在國家的基礎上需要另外制定,使其更加健全和適用。水價應該合理配比,施行引導性政策,也采取階梯水價,但是要和自來水的階梯水價相反,用得少價格高些,用得越多越便宜。
管線鋪設不到位,對很多企事業來說使用再生水很不現實。即使是已投入使用的公司,也是賠本賺吆喝。對此,與會者紛紛表態,管線鋪設等再生水輸配設施是前期投資巨大、回報期漫長并帶有公益性質的工程,希望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速度。并在政策上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使用再生水,采取獎勵等措施。
為了保障水質的安全性,不少專家建議完善運營體制,建立與再生水價格相匹配的運營補償機制。還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對再生水的認識,消除市民對水質的疑慮。
節水方式并不是只有再生水利用一種。部分專家、市民在會上提出諸多建議,例如:在立交橋下、部分綠地邊修蓄水庫,利用天然雨水;管線投資巨大,從經濟原則出發,多修溝渠;倡導節水工具發明及推廣。
背景資料:
北京市再生水發展現狀
目前北京市污水年排放量13億立方米,其中市區8億立方米。截止2005年底,中心城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廠9座,污水處理能力248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70%。郊區建成污水處理昌和小型污水處理設施76座,污水處理能力81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40%。
目前,中心城區建成高碑店(第六水廠)、酒仙橋、方莊、肖家河4座再生水廠,建成再生水供水干線240公里,深度處理能力為25.5萬立方米/日。中心城區建筑中水設施已建成300套,深度處理能力達到5萬立方米/日。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