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之年。近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召開地方兩會,討論和部署新一年的發展改革工作。
筆者梳理發現,以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各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也是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關注的重點。
“降碳”方面
各地圍繞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布局碳排放統計核算、產品碳足跡、碳市場等領域改革。湖北省提出建設全國碳市場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海南省將建立特色產品碳足跡管理機制。
緊扣完成“十四五”節能降碳目標,分行業分領域推動節能降碳,上海市提出實施煤電“三改聯動”,山西省將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山東省明確加快建設零碳碼頭和零碳港區,廣東省、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地強調建設零碳園區。
各地還將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推進風電、光伏、核電、氫能、新型儲能、虛擬電廠、微電網等建設。遼寧省提出加快打造清潔能源強省,內蒙古自治區將推動“光伏長城”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將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
“減污”方面
今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節點,各地將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作為年度工作的重點。
治氣方面,北京市、廣東省等地明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河北省將鞏固“退后十”成果,上海市將完成第三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
治水方面,各地將深入實施河湖長制,江蘇省提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山西省將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
治土方面,各地注重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固廢綜合治理,廣東省、重慶市強調建設全域“無廢城市”。
同時,一些地方提出推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排污許可制、排污權交易等改革,推進跨區域生態環境共管聯治;一些地區還強調,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長江經濟帶、黃河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
“擴綠”方面
各地將生態惠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提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三北”工程和黃河“幾字彎”攻堅,加快太行山、黃河口、秦嶺、西南巖溶、香格里拉等國家公園和南寧、西雙版納等國家植物園建設,推進城市公園和綠道體系建設。北京市提出打造“春新彩、夏濃綠、秋斑斕、冬銀墨”的城市風貌,山東省將實施環泰山區域國土綠化示范項目,浙江省將開展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行動,廣東省強調高標準打造國際紅樹林中心。
“增長”方面
各地普遍重視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積極布局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生產力,提升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
一方面,強調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推進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四川省提出打造“天府森林四庫”,云南省將推進“碳匯云南”行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將大力發展沙產業。
另一方面,提出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推進綠色工廠創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循環經濟和水經濟。北京市提出加快國際氫能示范區、能源谷建設,河北省強調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湖北省提出打造10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
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形勢,借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將明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臺階,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也將更加厚重,有力支撐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