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線、韌性城市……近年來,這幾個熱詞備受關注。
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5年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城市更新被列為研究議題和重點工作。供水管網如同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小區供水管網改造作為供水管網改造的 “最后一公里”,直接關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對于推動城市更新以及建設韌性城市至關重要。接下來,小編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小區供水管道改造和運維的問題。
一、管網改造政策:密集出臺
2020年至2024年,中央圍繞城市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同步推進供水管線與小區改造、供水設備設施更新、老舊管網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做出頂層設計。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5.6萬個,更新改造小區內各類老化管線超過5萬公里,全年累計建設改造各類管網16.3萬公里,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元。在城市更新存量提質的時代背景下,管網提升改造是當前乃至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
以下梳理了與供水管網改造緊密相關的中央政策:
在城市供水管網中,市政管道和小區管道分別扮演著“大動脈”與“毛細血管”的角色,在改造時皆面臨著改造成本高、資金籌集難、協調難度大等問題。
相較于市政管道,小區管道改造起來更為棘手。這是因為市政管道雖規模龐大,但責任主體相對統一,決策和執行流程相對明晰。而小區管道涉及的責任主體更為多元,供水企業除了要配合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還要與物業管理公司、業主委員會以及居民住戶等進行溝通。各方訴求與立場存在差異,配合度參差不齊,協調難度極大。本文也主要圍繞小區管網改造進行討論。
二、小區管網改造:阻礙重重
據統計,各地對于小區管道改造的力度持續加大,例如,四川省2023年開工改造5293個小區,完成供水管道更新改造2202公里,2024年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8523個,改造供水管道2698公里,2025年計劃改造老舊小區4000個以上,更新改造燃氣、供排水等老化管道6000公里以上。部分地區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改造項目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改造難度顯著提升。在推進供水管網改造的進程中,面臨著以下諸多難點:
01
難點一:
改造主體不統一,質量難保證
供水企業由于熟悉供水系統的整體運行狀況和各種管材的性能,能夠在改造過程中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部分地區將小區改造中的供水管網改造部分交由供水企業負責。此外,由于供水管網改造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一部分,也有部分地區站在統籌規劃的角度,對包括各類管網改造、房屋外立面修繕、小區道路改造等在內的多項內容進行整體打包招標。前者能夠較好的保證供水管網設計與施工的專業性,后者則是在整體的角度提升改造效率,各有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專營單位建設的情況下,供水管網容易出現管材選擇不當、施工工藝不規范等問題,給后期的運維額外增添煩惱。因此,對于非供水企業直接參與的項目,建議配套有效措施,確保供水企業的監督權,使其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對改造項目的建設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難點二:
改造成本高昂,資金籌集難
根據廣東省東莞市發布的數據,萬江街道15個小區529公里的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投資高達約6億元。這一數字可能會由于地區條件、建材價格及施工難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小區供水管道改造投入需求巨大。面對如此高額的改造資金,究竟該由誰來承擔呢?通常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水司自籌為主E20先前發布的《管材應用情況及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小區庭院供水管網改造的資金主要來源之一為企業自籌,如河南省鄭州市構建政府與企業35:65資金分擔模式,解決項目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南京市老舊供水管道改造實施方案(寧政傳〔2023〕16號)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全部老舊管道改造資金由供水企業自籌資金解決。但在水價調價難、供水發展要求高等境遇下,供水企業面臨較大資金壓力。(二)政府出資為主小區供水管道改造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也會作為主要出資方解決居民用水難題。例如,2024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中提到,云南省玉溪市借助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政府主導出資70%,供水企業出資30%,推進老舊供水管道改造。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某小區供水設施改造工程中,市級和區級財政資金占據75%的比例,水司負責投資建設剩余的25%。然而,地方政府財政吃緊,以政府出資為主的模式也將受到限制。(三)居民自籌為主居民作為管網改造直接受益方,雖然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難度,但是以居民出資為主的情況也有存在,比如南充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居民出資率高達96%。受經濟下行影響,居民經濟壓力增大,讓居民出資必須要有合理的依據和可行的實施路徑。例如,四川省在《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20〕63 號)中,提出構建政府、居民與社會力量合理共擔的改造資金機制,秉持“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引導居民出資或動用維修資金參與改造;天津市在《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關于本市老舊小區建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函》里明確了建立專項維修資金的標準和交存金額;南充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對居民投入的資金進行合理規劃,其中78.7%用于改造,21.3%用于補建續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這些舉措為引導居民出資提供有益參考。
03
探索多元渠道,破解資金困局
改造項目面臨大額的資金需求不應由任一方獨自承擔,要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水司、居民多方籌資的渠道,充分撬動所有可動用資源。一是申請中央類資金。2023-2024年,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超過4700億,重點支持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2025年投入力度還將繼續加大。以超長期特別國債為例,因其優先支持整裝大項目,小區供水管網改造項目可以與其他管線、周邊相鄰小區、新建項目等進行有機捆綁,整合成綜合性的項目包,提升資金的可落地性。二是關注地方類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地方財政補貼或投資補助、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資金等,都是可以考慮申請的資金來源。在當前中央財政審批要求趨嚴、地方財政資金緊張的形勢下,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積極借助政府的資源整合能力,引入資金雄厚、經驗豐富的企業參與項目投資。另一方面,可以開發適合老舊小區改造的金融產品,如發行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等,將收益欠佳的小區管道改造項目與現金流穩定的棚戶區、老廠區改造項目進行統籌規劃、捆綁立項,以此實現項目整體的資金收支平衡。對于業主自主籌資、自我修復意識較高的老舊小區,探索創新“部分出資+長期分攤”等模式,提高居民出資意愿。此外,改造時應充分考量居民的實際需求與經濟承受能力,定期公開項目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讓居民的錢花得放心、花得開心。
三、小區管網運維:權責不清
通常情況下,小區管道的運維管理方為供水企業或小區物業。前者主要是受政策鼓勵,如鄭州、廣州、深圳、中山等地印發相關工作方案,鼓勵或要求改造完成后小區管網的運維工作由供水企業來承擔;后者則是作為全體業主委托的第三方來負責小區管道運維工作。
供水企業擁有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先進的檢測維修設備和豐富的管理經驗,遵循統一的行業標準和企業內部規范,能夠迅速調配所需的管件、管材等物資,準確地診斷和解決管網出現的各類問題。但供水企業管理范圍一般較廣,無法熟悉每個小區的物業管理規定和居民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處理不及時、協調受阻等問題。物業設在小區內部或附近,對小區的建筑布局、管網走向和用戶情況較為熟悉,事故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但由于專業技術水平有限,一般僅限于解決表面漏水、閥門故障等難度低的小問題。
在具體實踐中,正是因為運維責任主體的不一致,小區管道不乏維修糾紛問題。當物業無法及時解決管道維修問題時,居民會直接聯系供水企業,但是供水企業又不具備相關責任和權力,從而導致較為復雜的溝通協調問題,也有損供水企業形象。并且對于已經實現抄表到戶的小區,如小區內管網為其他單位運維管理,供水企業可能還需承擔不合理的漏損損失。此外,即使小區管道已交由供水企業維護,但若前期施工方在施工質量上存在問題,也容易引發后端運維管理成本的上升。
產品全生命周期概念炒得火熱,管網能否實現由供水企業“建改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從長遠來看,全生命周期統一管理能夠促進供水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為實現這一目標,則避不開產權的問題。在法律層面,《民法典》規定,建筑區劃內的公用設施屬于業主共有。值得關注的是,《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改造后專營設施設備的產權可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給專業經營單位”。小編認為,如小區管網改造資金主要由政府和供水企業承擔,則可進一步探討產權移交的有效實施路徑。如此一來,無論是日常的巡檢維護工作,還是未來涉及的大修、更新等工程,都能夠使工作流程更加順暢,資源調配更加高效,進而有利于整個供水管道系統的長期管理與維護。
四、結語
行百里者半九十,管網改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各地供水管網改造已步入深水期,越往后越是“硬骨頭”。老舊的管道改造完成后,隨著時間推移,又會不斷有管道老化成為新的老舊管道,如此輪回迭代、周而復始。期待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協作共贏,推動小區供水管網向著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方向持續發展,為韌性城市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