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深入推進,中山公用下屬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建設的中山市中心城區智慧排水平臺(以下簡稱“智慧排水平臺”)作為治水工程的核心支撐,不僅在技術層面實現創新突破,更在實戰中展現出顯著成效。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智慧排水平臺為中山市水污染治理與城市內澇防治提供了“智慧大腦”,助力城市從“治水”邁向“智水”的跨越式發展。
數字基座:
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治水新范式
作為中山市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部分,智慧排水平臺是搭建“智慧水務”平臺底層架構的重要基石,更是鞏固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成果、健全排水管理長效機制的關鍵手段,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實施意見提供了有力支撐。
技術架構:
構建“1+3+N”智慧治水體系
智慧排水平臺構建了具有中山特色的智慧排水“1+3+N”總體框架。即1個區域運營監控中心,3個平臺(物聯網平臺、數據平臺、應用支撐平臺)、N個業務應用模塊,實現了排水業務感知、運維、調度及決策支持的一體化全程智能管控。
攻堅實錄:
2024年關鍵數據背后的硬核突破
經過不懈努力,2024年智慧排水平臺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感知層建設累計完成499套感知設備安裝調試,覆蓋水位、流量、水質等關鍵監測點,實現排水管網、泵站、河道等設施的全時全域數據采集。泵閘站自控改造完成57個泵閘站自動化改造,通過遠程控制模塊實現“無人值守”,顯著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響應速度。平臺層/應用層累計上線22個系統模塊,涵蓋智慧管理、運維、調度、服務四大場景,構建起“一張圖”式的綜合指揮調度體系。
這些扎實的建設工作,讓智慧排水平臺在實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24年,累計助力防汛工作47次,精準調度應急響應人員15085人次,合理部署搶險車輛2707車次,應急處置效率提高50%,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防汛能力。
場景賦能:
從“被動搶險”到“主動智防”
一是實時監測與預警。通過部署液位計、流量計等感知設備,平臺可實時監測排水管網水位、河道流量及泵站運行狀態。一旦數據超限,系統立即觸發預警,并通過短信、平臺彈窗等方式通知防汛人員,為搶險爭取黃金時間。
二是精準定位與快速響應。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物聯網技術,平臺可精準定位積水點。搶險人員通過移動終端實時接收指令,快速抵達現場處置。
三是智能調度與遠程控制。平臺整合泵閘站遠程控制功能,根據實時水位數據自動生成調度方案。
四是防汛“現場直播”與協同聯動。智慧排水平臺通過接入中山市城市大腦,實現搶險現場“可視化”指揮。指揮中心可通過共享視頻監控資源實時查看積水情況、人員分布及車輛動態。
灣區標桿:
治水“中山模式”的輻射效應
2024年,智慧排水平臺被評選為中山市“數據要素×”優秀案例,并斬獲“香山工匠杯”數字化轉型應用成果大賽銅獎。全年接受大灣區及全國多個城市的調研考察59場,為同類治水項目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山經驗”。
中山市中心城區智慧排水平臺以科技之力破解治水難題,不僅提升了城市防汛能力,更推動了水環境治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質變。這座“沒有圍墻的治水實驗室”,正以創新實踐書寫著“綠美中山”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