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粵海水務承建的汕尾市區供水節水改造二期工程正式通水試運行。作為廣東省重點項目,汕尾市區供水節水改造二期工程商運達產后輸配水規模為41萬噸/日,將有效解決城區水資源緊張問題,為海豐縣沿途鄉鎮和汕尾市區約73萬百姓用水提供穩定可靠的保障。
革命老區汕尾,自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立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用水需求不斷擴大?;浐K畡招南等罕?,盡最大努力滿足海豐縣沿途鄉鎮和汕尾市區經濟發展的用水需求。經多方協調積極推進,汕尾市區供水節水改造二期工程項目于2022年2月16日破土動工,項目管線總長度為25.52公里,全線途經海豐縣5個鎮21個行政村,從公平水庫取水,利用封閉管道直引優質原水至交水點,通過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突破合作區經濟發展的供水瓶頸。
在工程建設中,粵海水務堅持黨建引領,將工程建設的難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積極構建“1+3+5”黨建工作體系,以黨建引領工程建設效能為目標,通過強化思想、組織和廉政建設,以“黨建+”為引擎,精準切入進度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人才培養和文化建設等五大領域。以“黨建聯建”為橋梁,加強與設計單位、各參建單位的緊密合作,提前規劃進度安排,實現多工作面同步施工,形成推動工程項目高質量建設的強大合力。
復雜地形前吹響攻堅號角
輸配水管道沿線多為緩坡山地、河流沖積階地或沉積平原等復雜地形。其中,潭頭垅隧洞均為強風化砂巖、泥質粉砂巖,山體地下水位高,需穿越斷裂帶、巖體破碎區,作業空間狹小。可塘鎮頂管段還伴有半巖半土混合地質情況,頂進過程中易發生偏移,崎嶇多變的地形環境一再提高了施工難度。為了將“源頭好水”早日呈現給群眾,粵海水務充分發揮工程建管經驗優勢,向施工難點發起攻堅。一方面詳細勘探現場,組織圖紙會審,累計優化線路1.2公里;另一方面針對巖體分布軟硬不均的情況,采用超前鉆進和瞬變電磁探測手段預判分析地質,及時調整作業方案。用時78天完成600米可塘鎮頂管施工,10個月順利貫通潭頭垅隧洞,連續攻克跨河越道、巖體頂管、隧洞開槽等施工難點。
創新賦能為“穿山引水”再發力
遇山建隧、平地搭渠、跨河越灘……不同施工法讓管道在山頭高嶺間“靈活走位”;粵海水務項目團隊在關鍵工程攻堅節點中,展現出卓越的創新能力。面對管道二次轉運時缺乏專用固定裝置的難題,他們巧妙地設計出車載固定裝置,通過固定式鋼支撐結構大幅提升了管道的穩定性和受力均勻性。為應對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團隊巧妙地結合工字鋼和鋼管,有效減少了焊接工作,實現了鋼板樁內支撐的迅速固定與拆卸,為工程高效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汕尾市區供水節水改造二期工程項目通水試運行后,粵海水務將繼續朝著竣工驗收和安全穩定生產目標發起沖刺,加速推動工程達產見效,為73萬海豐縣沿途鄉鎮和汕尾市區百姓源源不斷供應優質安全、量足管夠的清澈好水,以寫好深汕高質量發展“水文章”的扎實行動,積極踐行“品質粵海,幸福生活”的使命擔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