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就《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設規劃(2025-2029)》公開征求意見,截至2024年9月,貴州省已發布實施14項現行有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其中1項為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準,4項為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9項為其他地方生態環境標準。貴州省將進一步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基本構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建設思路和體系相協調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公開征求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設規劃(2025-2029) 意見建議的函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貴州建設的實施意見,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為美麗貴州建設提供標準支撐,結合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我廳組織起草了《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設規劃(2025-2029)》(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建議。
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意見請書面反饋我廳,省直單位可通過電子政務內網反饋,其他單位、人員可通過電子郵箱反饋。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4年11月1日。
聯系人:汪傳洋
電話和傳真:0851-85575054
電子郵箱:799602667@qq.com
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設規劃(2025-2029年)(征求意見稿)
一、背景與形勢
(一)現實基礎
截至2024年9月,貴州省已發布實施14項現行有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其中1項為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準,4項為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9項為其他地方生態環境標準,詳見附件1。另外有9項地方生態環境標準正在編制中。這些標準的出臺和實施為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發揮了積極的支撐作用。
2022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實施《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建立了我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管理體制,規范了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分類,明確了標準制修訂原則和程序,對標準實施的監督和評估工作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初步搭建起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管理工作制度的基礎架構。在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組建了貴州省生態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于2024年1月召開了第一次全體委員大會。同年9月,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與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聯合舉辦了長江中上游生態文明標準化合作研討會,與云南省、四川省、重慶市、湖南省和湖北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標準化合作事宜,并發布了《長江中上游生態文明標準化合作貴陽倡議書》,為扎實推動長江中上游地區生態文明標準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雖然貴州省生態環境地方標準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
現行地方標準不足以支撐美麗貴州建設的需要。當前,貴州省正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著“美麗貴州”的宏偉目標穩步前行。貴州省喀斯特地貌特征顯著,是中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制定是基于全國整體生態環境水平和承載力,在一些地方特色行業污染防治方面,如醬香型白酒行業污染防治、“三磷”行業污染問題、錳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在國家生態環境標準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規定,導致執行國家標準難以滿足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難以滿足精準施策與差異化管理的實際需要。
現行地方標準覆蓋領域不全面、系統性不足。貴州省現行地方生態環境標準中,主要以大氣和水環境領域為主,土壤和地下水、固體廢物、生物多樣性、新污染物等環境領域的標準較缺乏。標準中主要以排放標準為主,缺乏相配套的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標準,如施工場地排放標準缺乏與之銜接配套的施工場地揚塵在線監測技術規范等。同時,現有標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標準體系內部邏輯關系不夠清晰,難以形成合力應對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問題。
標準制定主體較為單一。目前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主要由政府主導制定發布,社會團體、企業、高校參與標準化工作活力不足,標準制定主體較為單一。須推動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提高社會團體、企業、高校在標準化工作中的參與度,并促進生態環境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提高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標準實施與監督機制不健全。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但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在實施與監督方面仍存在薄弱環節。一方面標準宣傳普及不夠,導致部分企業和公眾對標準認知不足,執行意愿不強;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對標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影響了標準的權威性和執行力。因此,進一步建立健全標準實施與監督機制,確保標準得到有效執行,是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三)面臨形勢
生態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生態環境標準建設,對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增強生物多樣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重點領域標準規范制定修訂,開展環境基準研究,適時修訂環境空氣質量等標準,鼓勵出臺地方性法規標準”,為貴州省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設指明了方向。2022年12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將“加強綠色標準建設,支撐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作為重點任務提出具體要求。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既面臨全國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生態環境問題,又面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較突出、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等具體問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賦予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重大使命,叮囑貴州要“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面對美麗貴州建設的宏偉目標和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貴州省亟須加快提升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管理的規范化水平,構建更加完善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提供有力支撐。
二、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推進美麗貴州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構建科學、合理、完善的貴州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為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標準,推動貴州省生態環境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法治化,促進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需求導向,服務大局。緊扣由環境污染控制為主向鞏固提升環境質量和防范環境風險轉變的時代需求,以實現降碳減污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推動解決制約貴州省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助力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服務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圍繞推進美麗貴州建設,緊密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署,立足當前貴州省污染防治的突出問題,科學梳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相關標準,補齊體系短板,穩步推進形成分類全面、層次分明、配套合理、協同治理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
——綠色引領,銜接融合。將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發展綠色轉型與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統籌考慮,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加強綠色審查標準與綠色生活標準的銜接,注重源頭與末端相結合,將綠色化、低碳化貫穿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完善機制,創新驅動。建立健全權責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的地方標準管理體系,注重市場對標準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監督作用,激勵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標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三)建設目標
基本構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建設思路和體系相協調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到2029年,基本形成科學、有序、規范、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管理機制,標準實施評估、標準轉化機制進一步健全,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化活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制(修)訂一批具有貴州特色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推進美麗貴州建設提供有效的標準支撐。
三、主要任務
(一)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1.大氣環境
目前,貴州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適用的標準共83項,其中國家標準82項,省級地方標準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標準1項,另有重點行業水泥工業、家具制造業等大氣污染物4項排放地方標準已立項;大氣環境管理適用的標準共63項,全部為國家標準。未來5年,圍繞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完善固定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重點研究工業排放標準、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揚塵污染控制標準,,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規范以及噪聲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研究。
專欄1大氣環境標準研制重點
1.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完善固定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推進地方特色行業的地方標準制定,如油辣椒制品業、錳工業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完善其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放標準,推動VOCs和臭氧協同控制。開展黃磷尾氣排放標準研究。
2.大氣環境管理標準。完善大氣污染管理規范,研究制定施工場地揚塵在線監測技術規范、大氣環境無人機立體監測技術規程等。
3.噪聲(限值)標準。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推進重點領域噪聲排放控制標準的研究制定、探索重點領域噪聲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的研究制定。
2.水環境
水環境標準主要包括水環境質量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水生態管理技術規范等。目前貴州省適用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包括國家標準65項,省級制定的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3項,涉及農村污水、汞工業污染物、環境污染物排放標準;水生態管理技術規范包括國家發布的行業標準52項,省級制定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規范1項。未來5年,聚焦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圍繞重點行業、重點流域,完善貴州省水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
專欄2水環境標準研制重點
1.水環境質量標準。完善水環境質量標準,針對貴州省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對國家質量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補充制定流域環境相關質量標準。
2.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工業污染源頭控制,持續完善磷化工、白酒、煤礦、錳等重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加強地方特色產業或特征污染物管控,推進工業廢水、水產養殖業、畜禽養殖業、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酸性廢水等排放標準的制定。
3.健全水生態管理技術規范。加快補齊水生態管理技術規范短板,研究制定探索流域水生態調查評價技術規范、流域水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等標準。
3.土壤和地下水
土壤環境標準主要包括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標準、地下水污染防治標準。目前貴州省適用的土壤領域標準為2項國家標準和8項生態環境部發布的行業標準,我省土壤地方標準處于空白。未來5年,重點圍繞加強土壤、地下水污染源頭控制,開展標準研制。
專欄3土壤和地下水標準研制重點
1.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土壤風險管控標準研制,探索土壤風險評估、調查、修復技術指南;制定工業園區、建設用地及農用地污染場地修復和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等。
2.地下水污染防治。圍繞地下水污染調查、監測、風險防控、修復,制定地下水環境監測井建檔規范;積極探索重點化工園區等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等標準。
4.固體廢物
固廢管理標準主要包括固體廢物全流程監管標準和資源化利用標準。目前貴州省適用的固廢標準為15項國家標準和8項行業標準,我省尚未制定固體廢物管理地方標準。未來5年,嚴格對標對表美麗中國建設要求,重點圍繞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監管等開展標準研制。
專欄4 固體廢物標準研制重點
1.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圍繞磷石膏、錳渣、赤泥、煤矸石、鋇渣、粉煤灰等固體廢物,制定一批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促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2.危險廢物管理:完善危險廢物識別、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全過程管理標準制定。
(二)助力生態環境風險管控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包括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地方環境風險管控標準等。未來5年,重點圍繞規范突發環境應急處置工作、尾礦庫風險管控和核與輻射環境監管開展標準研究。突發環境應急標準包括應急處置規范及應急監測等。目前貴州省適用的突發環境應急標準為8項行業標準,未制定地方標準。下一步圍繞提升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和規范化建設等方面進行相關地方標準的編制。
尾礦庫風險管控標準主要包括環境風險評估及隱患排查相關技術規范,下一步圍繞排查易引發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的渣場尾礦庫,開展渣場尾礦庫基礎信息和風險隱患調查評估等方面進行相關地方標準的編制。
核與輻射安全標準包括排放限值、設施建設管理以及監測方法和規范等。目前,貴州省適用的標準為41項國家標準和48項行業標準。下一步圍繞核輻射風險防控以及放射性污染治理等方面,制定相關地方標準。
專欄5 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標準研制重點
1.突發環境應急標準。推進突發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研究制定重點流域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技術規范、典型行業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推進湖泊、水庫藍藻水華分級預警及處理標準的編制。
2.尾礦庫風險管控。圍繞規范開展渣場尾礦庫風險隱患排查評估,推進歷史遺留廢渣風險管控效果評估技術指南,尾礦庫環境風險評查治理工作指南等標準的制定。
3.核與輻射安全標準。不斷提升核與輻射風險防控能力,未來5年我省應加強核與輻射環境管理等方面標準的研制,基于5G移動通信,探索制定通信基站輻射監測技術規范,推進電磁輻射自動監測規范標準的制定。
(三)支撐生態保護修復
生態保護修復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和生態示范創建標準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包括生物多樣性評估、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規范等標準規范。目前,貴州省適用的標準為18項行業標準,主要為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下一步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價等技術規范。生態示范創建標準包括創建規范指南、示范區管理規程等,目前貴州省無相關標準,下一步探索生態示范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方面的標準。
專欄6 生態保護修復標準研制重點
1.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加快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化工作建設,研究制定貴州省草海鳥類及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規程;探索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規范制定。
2.生態示范創建。持續推進生態示范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實踐創新基地管理規程,構建國家級、省級互為補充的創建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四)支撐碳達峰碳中和
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為目標,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專項研究。主要包括碳排放管理標準和相關技術規程、碳核算與評價技術規范、碳普惠平臺運營管理技術規范等。目前我省在森林碳匯監測與計量方法、碳源匯評估規范已有兩項省級地方標準立項。下一步重點圍繞貴州省特色領域,制定碳匯核算、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導則、碳市場核查技術規程等標準。
專欄7碳達峰碳中和標準研制重點
1.碳排放管理標準。加強碳排放源頭管理,鼓勵重點行業、國有企業編制碳達峰實施方案、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制定碳排放核算標準,明確碳排放的核算方法、范圍和邊界,為碳排放的監測、報告和核查提供科學依據。
2.相關技術規范。加快探索林業碳匯、碳排放權等產品交易制度,制定碳排放核算與評價規范,對貴州省的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為碳匯交易和碳補償提供依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規范。制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導則等標準,推動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
(五)支撐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
1.環境損害鑒定評估
目前貴州省適用的損害鑒定評估標準為生9項國家標準和1項行業標準。未來5年結合貴州省實際,完善損害評估相關方法、補齊因果關系分析以及修復技術等標準規范。
2.環境健康管理
目前貴州省適用的環境健康標準為行業標準1項。下一步針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場地等制定基礎方法和標準規范,分級分類開展健康風險管控。
3.生態環境治理經驗做法標準
將貴州省在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管理方面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工作或相關成熟的經驗做法轉化為地方標準。
4.生態環境信息化
生態環境信息化圍繞提升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結合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技術,積極探索大數據先進技術和生態環境業務融合,制定相關應用技術規范。
5.污染源自動監控標準
重點圍繞提升污染源自動監控水平,加強對排污單位和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分級分類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制定相關地方標準。
專欄8 其他管理規范標準研制重點
1.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標準化工作建設,研究制定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通用規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修復技術指南等標準;
2.環境健康管理。持續推進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研究制定環境與健康監測技術規范、環境健康風險識別與分級技術指南,探索重點流域新污染物環境健康標準體系研究;
3.生態環境治理經驗做法標準。加快推進市州級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管理方面經驗做法標準化,推進各市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試點工作。
4.生態環境信息化標準。加快推進部門間生態環境數據共享互換等地方標準規范的制定。
5.污染源自動監控標準。加快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總磷、總氮、重金屬等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相關地方標準規范的制定。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標準技術委員會作用,加強貴州省生態環境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建立省級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協調推進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企業等積極參與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的研究制定,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拓寬資金渠道,爭取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各級財政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和各類財政補貼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與各省份加強交流學習合作,形成各行業各領域分工明確、熟悉標準業務工作、有效提供技術支撐的工作隊伍。
(三)加強宣傳貫徹。開展生態環境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普及生態環境標準相關知識;嚴格按照要求落實強制性排放標準,積極推動推薦性標準的實施應用。
(四)加強效果評估。通過廣泛收集社會各界對標準實施效果的反饋意見,構建科學、系統、全面的效果評估機制;及時對已發布實施的地方標準進行效果評估,實時根據評估結果對標準進行更新修訂;持續建立迭代更新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
附件:1.1貴州省現行有效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標準清單
2.2貴州省擬制(修)訂地方生態環境標準清單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