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安徽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黃山市發現,黃山市黃山區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推進不力,污水收集處理不到位。
基本情況
浦溪河流經黃山市黃山區,接納城區大部分排水。2022年至2023年,省、市生態環境警示片先后3次披露黃山區污水排入浦溪河問題。本次督察發現,黃山區推動問題整改不力,大量污水未有效收集處理,污水直排、溢流浦溪河問題依然突出。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污水管網排查整治不力
早在2019年,國家及我省就組織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要求到2021年底,全面排查污水管網等設施基本情況,基本完成錯接混接點治理及破舊管網修復改造。黃山區污水管網排查整治工作進展滯后,截至督察進駐,城區91.7公里污水管網仍有29.6公里未完成排查,占總長度的32.3%;已排查出的886個病害點有239個未完成修復,占排查總數的27%。雨污分流改造推進不到位,城區154個住宅小區中,尚有42個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占比達27.3%。
由于雨污混接改造、污水管網排查修復等工作推進不力,黃山區污水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濃度偏低。督察組連續多日對該廠進行水質檢測,進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濃度只有40.6毫克/升。督察發現,黃山區污水處理廠未經水質檢測,直接估算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數據,在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平臺中填報。
圖1 督察組連續多日對黃山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檢測
(二)污水直排溢流問題多發
由于黃山區雨污分流不到位,雨季時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管網,擠占污水處理空間,導致部分污水直接溢流外排。督察組暗訪發現,黃山區污水主干管內大量污水溢流,經月灣河排口涌入浦溪河,采樣監測顯示,氨氮、總磷濃度分別為8.2毫克/升、0.95毫克/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7.2倍、3.75倍;西海路與浦溪路交口污水井大量污水溢排,經溝渠流入浦溪河,在河面形成約200米黑色污染帶。該污水井東北側存在生活污水未經收集處理直排入河現象,采樣監測顯示,總磷濃度為0.77毫克/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2.85倍。
圖2 大量黑色污水溢流,經月灣河排口涌入浦溪河
圖3 西海路與浦西路交口污水井大量污水溢排
此外,督察組在浦溪河沿線琴溪路等多處雨水涵口均發現存在油污,6月29日現場核查時,大量機油經太平建材大市場東側雨水涵口排入浦溪河,河面油污帶長約1公里。
圖4 大量機油排入浦溪河形成油污帶
(三)問題整改不徹底
黃山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長期以來,包括太平經開區的大量污水排入浦溪河。2020年8月黃山區成功申報了太平經開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國家專項債資金項目,但項目進展緩慢,直至2024年3月才動工建設。
2022年至2023年,省、市生態環境警示片連續3次“點名”浦溪河沿線污水直排溢流問題。但黃山區重視不夠、緊迫感不強、力度不大,制定整改方案時仍未推進太平經開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而是降低標準,僅建設投運一臺工藝為“磁吸+絮凝沉淀”的應急處理設施,對氨氮等污染物基本無去除效果,經檢測,出水氨氮濃度仍高達10.6毫克/升。初步統計顯示,自2023年8月試運行以來,經該設施處理后排入浦溪河的生活及工業污水共約454萬噸。
圖5 應急處理工程對COD去除效率低、氨氮基本無去除效果
圖6 應急處理設施出水不達標
原因分析
黃山市黃山區及相關部門對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不力,治理方案不夠科學、系統,推動雨污分流改造及管網排查整治不到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不徹底。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