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優化綠色智慧宜居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監管治理協同水平,打造智慧高效生態環境數字化監測體系,加強跨部門生態治理業務集成和數據聯動,支撐美麗城市建設。增強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提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智能化水平,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支撐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分析決策。積極發展綠色智慧協同模式,鼓勵有條件地區推進省市縣一體化碳達峰、碳中和數智化管理,開展重點行業和區域碳排放監測分析,在產業園區、商務區等建設零碳智慧園區、綠色智能建筑。建立多方參與的碳普惠機制,探索構建個人企業碳賬戶、碳足跡等數據空間應用。倡導綠色出行、數字消費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居民生活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
(七)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加強城市物理空間安全管理和安全風險態勢感知,強化應急廣播等城市安全風險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完善城市常態事件和應急事件分類處置流程,打破城市管理條塊分割和信息壁壘,構建全鏈條、全環節聯動應急處置體系,實現彈性適應、快速恢復。加強城市數字空間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構建城市網絡運行安全管理體系,提升通信網絡韌性。加快推進城市數據安全體系建設,依法依規加強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全過程安全監管,落實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壓實數據安全主體責任。加強個人隱私保護。推進建設有韌性的城市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健全數據要素流通領域數據安全實時監測預警、數據安全事件通報和應急處理機制。
三、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
(八)建設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城市云網強基行動,加快建設新型廣播電視網絡,推進千兆城市建設,探索發展數字低空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城市算力網建設,實現城市算力需求與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建設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促進政府部門之間、政企之間、產業鏈環節間數據可信可控流通。加快推動城市建筑、道路橋梁、園林綠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務、燃氣熱力、環境衛生等公共設施數字化改造、智能化運營,統籌部署泛在韌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終端。推動綜合能源服務與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樓宇等用能場景深度耦合,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綜合能源服務綠色低碳效益。推動新能源汽車融入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城市智能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
(九)構建數據要素賦能體系。加快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設,促進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兩級政務數據平臺,整合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關聯貫通政務數據資源,推進城市重點場景業務數據“按需共享、應享盡享”。有序推動公共數據開放。構建動態更新、分類分級的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數據質量評估評價機制,推動數據管理國家標準貫標評估工作,定期開展數據質量評價。
四、全過程優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
(十)推進適數化制度創新。鼓勵城市開展管理服務手段、管理服務模式、管理服務理念的適數化變革,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完善規則規范和運行流程體系。探索央地協同推進數字化變革與制度創新。推動完善公共數據管理和授權運營法規政策,細化完善配套措施。推進標準建設應用,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規劃設計、數據互操作、數字孿生、運營運維等標準規范研制,推動標準符合性檢測認證,促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十一)創新運營運維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數據資源運營、設施運營、服務運營體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機制,推動政府、企業、科研智庫和金融機構等組建城市數字化運營生態圈,打造多元參與、供需對接、價值驅動的社會長效運營機制,探索建立結果導向型運營預算和考核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統籌推進城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城市運維體系,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等系統與部門業務需求、市民企業反饋相互貫通、迭代優化的運維機制。支持各地創新一體化、規范化運維管理機制,逐步形成各類數字資源統一編目、配置、運維閉環。
(十二)推動數字化協同發展。推動城市群數字一體化發展,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強化數據要素共享利用,數字服務普惠共享,數字治理高效協同。推動數字經濟東西部協作,開展共建數字產業園區、數字消費幫扶等活動,加強先進規劃理念、建設經驗、管理模式復制推廣。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統籌推進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協同建設,推動城鄉數字設施共享、數據資源整合,產業生態互促、公共服務共用。開展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國際合作,支持建立數字化合作伙伴關系,大力發展數字貿易。
五、保障措施
(十三)加強組織實施。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綜合協調和政策保障。各地方要加強領導,推動各項政策措施、重點任務落地見效,杜絕數字“形象工程”。鼓勵各地方在依法依規、風險可控前提下,通過各類資金渠道,加強資金支持。強化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市民數字素養。及時總結各地方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創新舉措,梳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加強交流,共享成果,適時面向全國推廣。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