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在湖北武漢,向業界發出年度邀請:5月24-25日,以“水治理:科技?產業?社會”為主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攜手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召集行業精英奉獻十數場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安排多項重磅內容發布;將與行業政產學研“棟梁中堅”,探討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復雜性、可持續性,共商共建多維、動態、全局的環境保護新事業格局。在此先期分享本屆大會上的部分精彩活動。
PART 01
科研、工程、產業的回望與前瞻——主旨報告精彩首尾呼應
今年大會的主旨報告,同樣是“安排首尾呼應,精彩有始有終”。在首日上午的開幕式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倪晉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俞漢青將領銜,用高質量報告展現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宏觀、戰略、重大、基礎性的研究內容。其中倪院士將闡述“黃河元素傳承的生態-環境-健康意義”;俞院士將以傳奇人物McCarty為線索,回看總結環境工程的發展史,非常值得期待!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2024李光耀水獎得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Gertjan Medema兩人的報告,堪稱一次對話,前者將分享我國水環境科技創新進展、展望與思考;后者因其在污水流行病學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新近獲獎,將帶來國際同行的經驗體會。
學界的前進始終引領著行業產業的方向,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剛則將從企業家角度出發,表達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生態環保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25日下午,多位院士壓陣作報告的大會閉幕式,在國內可謂獨一份。閉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汪華林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將作“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環境安全韌性”主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創兵,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陽志云,將分別分享他們對長江、黃河兩大領域治理保護的前瞻與實踐。
PART 02
交流對話見真知——報告與討論、總工雜談、院長說、江城對話
行業各領域精英們坦誠高質量的交流對話,往往是創意與靈感的相互成就,令參與者和旁觀者都能有所收獲。水大會自發端起,始終在這一方面進行持續創新,今年則一攬子推出四個特別環節。
24日下午大會首先安排了一場面向全體的“主題報告及討論”,期待發揮高質量內容的乘數效應。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超,將先以“長江大保護-長江源頭探究”的報告“出題”,四位重量級產學研討論嘉賓則從各自領域出發,提問題、談想法,將這一學術研究深化拓展,與行業發生共振和響應。這一環節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永教授主持,討論嘉賓包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溫東輝。
設計院處于工程建設全產業鏈的前端關鍵環節,在技術、工藝的工程化應用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橋梁紐帶作用。24日下午,本次大會特設“總工雜談”,以多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內主要工程設計院總工形成超強陣容,從“設計院的生存之道,城市水環境——我們的趨勢和任務,論新質生產力”三大議題入手,聚焦綠色生態引領下水環境治理的趨勢和任務,交流新形勢下設計院的轉型升級之道,探討新質生產力在本領域的融合和推動作用,旨在為行業技術進步、工程應用及全鏈條協同發展提供交流平臺。
高等院校在環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5日上午的“院長說”專題論壇,設置上下半場,安排“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四個議題,基本上“集齊”了國內重點大學環境學院的院長,將和十數位知名學者、企業家一起,探討新發展階段的環境學科挑戰,解構AI時代下的科研范式與科研組織,交流新時代下環境人,尋求打通校企合作任督二脈,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智慧。
25日下午的“江城對話:水的可持續價值”,將是大會各主題活動里的“爆款”。大會主席、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親自邀請他們來自城市規劃、水利、環境學科、環保企業的“知己摯友”們,從認知、發掘、兌現可持續價值的角度,啟發業界共同開展對水及水事業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屆時,“座上高朋”將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邵益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秀鐘書院院長胡洪營,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中持水務技術委員會主任、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理事許國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期待他們的真知灼見與智慧揮灑。
PART 03
水與生態的新起點——Water & Ecology 系列活動
水與生態為生命共同體,具有從微觀到宏觀、個體到整體、局部到系統的本性聯系。談水必言生態,治水必從生態。為鼓勵水與生態研究領域的主動探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聯合創辦《水與生態(英文)》(Water & Ecology,簡稱“W&E”)期刊,旨在聚焦此交叉領域的科技問題,打造該領域國際頂尖的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其前沿性學術方向,促進水與生態學科的變革性發展。W&E已于2023年11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
本次大會期間,不但將舉辦期刊的創刊儀式,主編曲久輝院士和Joan Rose院士還將攜編輯團隊舉辦系列活動。二位“大主編”在大會首個專題論壇“Water & Ecology Forum”上,將同與會嘉賓探討水與生態領域前沿熱點,分享期刊發展理念。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Joan B Rose、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Dragan Savic、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董事長王殿常等重量級嘉賓將做主題報告。
PART 04
“長江大保護”深觀察——前沿技術、環保產業、實踐案例
長江大保護戰略推進實施以來,治理成效正日漸“看得見、摸得著”,也不斷得到社會的認可、理解和支持。大尺度的流域治理保護離不開先進、成熟技術和產業的有力支撐,也需要研究與實踐的彼此促進。為此、本屆大會三場“長江大保護”系列專題論壇,分別聚焦“前沿技術、環保產業、實踐案例”。
其中,24日上午的 “長江大保護——前沿技術”專題論壇,聚焦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溯源模擬、傳輸調控、治理修復等關鍵技術領域,旨在通過交流行業內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推動長江大保護的技術創新與實踐應用,為長江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提供堅定有力的科技支撐。
25日上午的“長江大保護——環保產業發展”專題論壇,以打造長江大保護產業模式為目標,緊扣新模式、新業態、新裝備三個專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覆蓋長江經濟帶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相關規劃、設計、技術研發、投資、建設、運營、產品和服務全業務鏈條熱點話題,組織政產學研等各方深入交流,促進科學研究與實際需求深度融合。
為更好展示階段性成果,探索大保護持續提升有效路徑,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在今年三月啟動了“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的征集與評選活動。經一個多月的專家函審、線上投票以及現場核查(線上答辯)等多環評審,在51個有效案例中,最終遴選出10個優秀案例。25日上午平行舉行的“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論壇,邀請上述優秀案例的項目負責人、代表到現場,分享地方特色實踐、交流工作經驗。
PART 05
關注青年梯隊——從實驗室到工程應用、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
青年學者、科學家的持續涌現,為水環境科技進步、人才梯隊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他們為科技進步帶來創意、靈感、沖勁的同時,也切實面臨著理論和實踐,個人與組織等關系的挑戰。
本次大會有兩個專為“青年人”設計的專題論壇,首先是“博士論壇——從實驗室到工程應用”。青年博士人才在學術研究、科學創新和專業領域的深化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博士論壇”聚焦學、研、產渠道不暢、機制不明、效率不高等瓶頸和熱點,十數位博士在展示自身學研和創新實踐的同時,也在和領域內資深專家(特邀點評嘉賓)的交流中,談感受、談困惑、提問題,以期為青年博士切實增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盡快實現從生力軍到主力軍的轉變提供助力。
大會常設的“青年論壇”,每一年都關注行業新生力量在自身發展進步中遇到的實際、普遍、典型的重要問題。今年的專注于探索學術自由與組織化研究之間的協同平衡,邀請優秀青年學者及企業家直抒胸臆,前輩精英對話點評,共同審視和探討科研的多元形式與組織策略。
PART 06
綠色流域構建—— 發展與綜合治理、“三水”融合
綠色流域構建是對傳統流域治理開發與保護模式的全面革新,是未來長江大保護的重要發展方向。本次大會有兩個專題論壇聚焦這一話題。其中,“綠色流域發展與綜合治理專題論壇”,將召集這一領域的長期研究者、實踐者,探討中小流域管理模式變遷、水土環境綜合治理、有機質循環與高效利用等關鍵議題,通過集中的報告宣講和充分的討論交流,梳理我國當前流域發展與治理體系的現狀與挑戰,積極探索綠色流域構建的可行路徑,共同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向更加科學、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構建綠色流域,是建設生態文明、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重大需求,也是水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本次大會特設“ ‘三水融合’與綠色流域構建——國家科技項目創新”論壇,邀請長江黃河專項和水專項相關項目負責人等,在綠色流域尺度上,結合具體科研項目,對水環境系統治理、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融合等命題,展開針對性的深入探討,為推動綠色流域先進理念向實踐的進步,貢獻科技智慧。
PART 07
新方向、新戰場——數智驅動減污降碳、一帶一路上的機遇、思享薈
日新月異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工藝、裝備和應用場景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支撐。本次大會特設“數智驅動減污降碳”專題論壇,圍繞數智混合、感知與數字模型結合、AI賦能等新技術手段,在工業過程污碳協同高效控制、化學品風險控制及新污染物的源頭治理、智慧水務等領域應用的研究實踐,探索數字化與智能化解決方案,推動以新一代技術之矛,攻破水治理領域面臨的瓶頸難題。與此同時,也借此機會致力于搭建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與交流平臺,為水事業升級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水環境治理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既是我國環保產業向外拓展的前景與空間,也是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為此,“絲路論壇——我們的貢獻與機會”專題論壇,召集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專家、學者和企業領袖),通過案例分享與圓桌交流,共同探討“一帶一路”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議題,深化聯合研究、技術交流和示范工程建設。在此次論壇上,還將同期發布《“一帶一路”沿線15 個國家飲用水安全現狀分析報告》。
作為大會的“名牌”活動,思享薈以“凝練、跨界、創意、專業”的短演講形式,一直受到熱烈響應,演講者報名踴躍、現場觀眾活躍。今年這一環節迎來了6位知名學者和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分享他們對科研與產業的融合與促進,以及下一代技術如何激發環保產業新業態等問題的思考和預判。
本屆大會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攜手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承辦;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水環境技術與裝備)等給予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環境集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南昌航空大學、江蘇金山環保工程集團、蘇州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賽諾水務科技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等也是本屆大會戰略伙伴。
▼ 大會環節框架圖
■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詢(微信同號)
1、報名、開票
張先生 18262230693
■ 大會快速報名方式(以下兩種方式任選一種)
1、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官網(huiyi.urbanwater.org.cn)在線報名;
2、通過“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微信小程序報名。
注:注冊費含會議用餐、茶歇及資料費,住宿及交通自理。
■ 大會協議酒店
1、武漢東西湖華美達酒店(會議酒店)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嘉園路3號
聯系人:王平 15102757469
協議房價:大床/雙床房,408元/晚(含早餐)
酒店房間預訂二維碼
2、地址:武漢市東西湖區臨空港大道418號
聯系人:馬青枝 13477078981
協議房價:大床/雙床房,400元/晚(含單早餐)
3、武漢臨空港會展酒店(距離會議酒店8公里)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網安大道66號
聯系人:李琨鵬 15072752809
協議房價:大床/雙床房,349元/晚(含早餐)
以上酒店報大會名稱自行預定均享受協議價格,如有調整以酒店確認價格為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