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是什么樣的產業?公眾如何看待?客戶怎么定義它?環保從業者又該怎么看?環境保護作為國家管理、社會治理的一個職能,作為城鎮生活、工業企業必須配套的設施,作為一個產業,有其自身的社會屬性。環保產業由其特有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該行業的發展形態與環保企業的發展路徑。
01行政屬性
環境美好作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像交通、教育、醫療一樣是社會功能的一部分,有其公共屬性和行政屬性。作為國家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有其行政管理職能及配套的法律法規,有其行政屬性。在國家層面,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最高國家意志。執行層面,是國家關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各種環保法律規定的頒布、執行,是污染物國家排放標準的制定,是常抓不懈的環保督查。就行業總體而言,環保由工業發展、百姓生活需求而生,由政策法規推動、發展。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2015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頒布施行激發了環保市場的規模,同期央企國企大規模進入環保市場;每一次排放標準的提高,又會帶動一批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
02經濟屬性
對于污染者(或是代表污染者治理環境的政府部門)來說,誰污染,誰治理,誰付費,其承擔的環保治理是義務、是責任,是被動執行,是成本支出。總體而言,環保產業是附屬性產業,簡單的環境治理本身很難產生經濟價值,是政府、企業花錢的地方。除了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是大型企業集團為了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會做更多的環保投入以提升企業形象。
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多投入,能少花錢則少花。甚至于在法律法規非常健全的今天,仍然會有一些企業偷排、亂倒的違法行為。在積極的方面,對于外資、國央企及上市公司推行的ESG管理體系,推動了企業做較多的環保投入,提升了治理效果。環保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很多事情,影響著客戶的決策思路,也決定了其對價格的選擇。
03技術屬性
市政環保項目是民生工程,工業企業環保設施運營面臨著嚴格的監管,行業總體相對保守、追求穩定。這些特性導致環保行業創新指數不高,周期長,技術迭代慢;行業缺乏顛覆性技術,缺乏優秀的商業模式,缺乏基礎學科的研究,尤其是對材料、底層算法模型的研究不夠。企業的原創性發明專利較少,大部分都是實用新型專利。為什么搞原創性的工藝研發、材料研究的少?因為這些研究的周期動輒五年、十年,還有可能時間更長。投入大,研發失敗的概率大,研究出來的成果投放市場,因為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很有可能不到兩年仿制品就會出來。技術創新投入和企業營收增長不能形成完全的正比關系;企業的創新行為所享受到的紅利不足,影響企業的創新投入。市政項目運作的核心是資源,投資和運營很多是分開的,項目執行的轉包分包,導致價低、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仿品仍然有一定的市場,長遠來看會造成一定的不環保、不經濟。
水務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總體不高,水務環保市場的采購決策因素非常復雜,受行政壁壘、區域保護、復雜工況、價值界定等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市場割據。行業發展決定了沒有好產品、好技術肯定不行;市場割據導致有好產品、好技術也不完全行。市場割據損失了協同效率,抑制了技術創新。因此,技術市場形成了一種混沌狀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技術、好產品的市場穿透力仍然不夠,總體行業集中度不高,品牌化不強。
從某種角度來說環保產業的技術屬性也屬于其經濟屬性的一部分,之所以把技術屬性單獨提出來說,因為環保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它是生物、化學、物理、材料、機械、電氣、工程多學科的組合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技術。在環境治理領域,由于很多產品或工藝段是放在一個大工藝流程中,由于受現場條件、工藝選型匹配,水質水量變化,管理水平,維護保養等較多因素影響,一個產品的技術性、價值很難完全凸顯出來,總體上還處在混沌的狀態。
環保產業發展四十年,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保產業迅猛發展成為全年營收超2.2萬億元的大產業,享受了近二十年巨大的時代紅利。隨著中國大基建階段的結束,水務環保增量市場減少,水大魚大的時代過去了,賺大錢、賺快錢的時代結束了。
從環保產業的三個屬性及發展階段分析,我們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環保產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環保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從環保產業的行政屬性來看,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不會改變,低碳環保產業必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家排放標準的提升,新的法律規定的頒布、執行,環保督查的常態化機制必然推動產業的技術升級。政策推動了市場發展,也推動形成了行業內關于政策解讀、標準制定、技術交流,專家分析等各種論壇、會議層出不窮的火熱局面。從環保產業的經濟屬性來看,市政環保項目由于地方政府資金緊張,造成了一定的項目延遲、資金拖欠;工業環保項目由于企業經營壓力大,投資意愿低,經費縮減,造成環保行業內卷,競爭加劇。從反方向看,因此會倒逼環保企業開發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技術以吸引客戶。從環保產業的技術屬性來看,目前雖然仍處于一定的混沌狀態,但行業正在經歷著大浪淘沙的競爭格局,行業分化加劇,環保市場格局將逐步清晰,品牌集中度會逐步提升。隨著客戶的專業度更高、更加理性,大型專業環保集團的采購、工業企業的環保業務對技術產品的選擇更明確。因此強者愈強,優秀的企業會脫穎而出,會加強技術研發的投入,品牌化效應更加凸顯。當下的環保從業者可能感覺上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情懷和錢包總是難兩全。總之,目前環保產業尚處在政熱、經溫、技混沌的局面。
環境急劇變化,行業快速降溫,使得很多環保人手足無措,對未來方向的不確定形成了一定的焦慮,用行業發展周期視角來看大家現在更像是處于寒流乍臨初期的不適應。長期看,正如許國棟先生說的:“降低預期將是一個必要的基本狀態。”調整心態、轉變企業發展模式在行業調整期尤為重要。
環保產業逐步趨于成熟,但在技術端、運營端仍然粗放。客戶對低碳節能,精細化運營,循環利用,對降本增效尚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客戶對提高效率、降本增效價值的需求是永恒的,從環保產業的行政、經濟及技術三個屬性來看,如何把客戶的環保業務從附屬性項目投入,一個單向的生意,把環保企業和客戶的關系變成循環利用、共同開發的共生關系,成為附生→單生→共生關系,與客戶在一起共克時艱將是未來環保業務的一個重要經營思路。沒有了遍地大項目的金元寶可撿,但是有很多機會把分散的需求如同將珍珠穿成一串串精美的項鏈。中國有日處理量2億多方的城市污水和龐大的工業廢水這個巨大的存量市場,如何利用系統性技術、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手段解決其痛點、難點、降本增效有著廣闊的市場。脫離了應用場景的設備是沒有靈魂的,到客戶的場景中找到最佳匹配度,重新定義設備的價值,讓產品靈動起來。技術產品化、產品場景化,運營精細化、智能化,是未來環保行業實現降本增效、低碳節能的有效路徑。
這些工作是長期的,但也是系統性更強、壁壘更高的技術之路。未來,環保產業只有沉下心來,路才能越走越寬。
作者簡介
作者【環保老岳】本名岳文春,是蘇州水星環保工業系統有限公司、嘉興溪上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星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是岳飛第二十八世傳人,原籍安徽,現工作于蘇州、北京。曾在中煤集團工作過,環保水務二十年經驗,樂于分享商業和經營心得。希望與作者進一步探討的朋友,可以加老岳的微信:y13915503789。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