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供水共服務于三個縣區:汶上、梁山、鄒城,下轄供水廠33座,日供水能力18萬立方米。從2020年開始,公司開始接管由政府建成農村的供水設施,農村供水設施普遍建設的時候標準不高,王曉靜也有幸參與了六座水廠的接收工作,她表示整體感受是難以置信的,一個是因為建設的標準不是按照正常運行建設的,一個是原來農村水廠專業度很低,接管以后根據城市供水標準,對農村供水進行了升級改造。
農村供水設施前后對比
“農村供水設施的升級改造標準在硬件選擇時參照的是城市供水標準,但墻面地面表面設施還沒有進行全面提升。“改造的時候本著先提升關鍵設備設施和量力而行”的理念,沒有投入太大的資金,雖然已經接管三年,但老百姓的繳費理念還依然不強。”王曉靜表示。
城市污水方面,服務任城區、曲阜市、鄒城市、兗州區、 汶上縣、嘉祥縣、金鄉縣7個縣,下轄污水廠17座,日處理能力84萬立方米。執行的是一級A標準,提標改造完之后是準四類。
農村污水方面,服務11個縣,除高新區外的全域4449個村莊,運行污水廠308座,日處理能力1.8萬立方米。王曉靜有幸參與了256個村莊的改造,其中薛廟村主要以豆制品生產為主,生產廢水直接流到了村里的河溝里,造成了黑臭水體,針對該村的問題,采取了定制化一體處理模式,處理完的污水排入了坑塘,并且設置了曝氣設施,種植了綠色水植進行凈化,成為村里的休閑娛樂場所。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前后對比
供排水一體化策略
山東公用集團主要采取了以下供排水一體化舉措:
聯網調水:從地下水資源相對富裕的石灰巖區域向周邊花崗巖貧水區域調水,以解決部分地區水廠水源不足問題。
供水提質改造:濟寧農村供水多采用地下水,部分地區原水硬度較高,針對性設計“深井泵+全自動軟化器+活性炭過濾器+袋式精密過濾器“工藝提升水質,保障民生需求。
智慧水務:依托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整合城鄉供水、城鄉污水處理,搭建智慧水務平臺,實時展現生產調度數據、管網流量、壓力、設施視頻監控等,控制PLC系統。打通信息孤島, 實現數據共享,增強對水務的運營和監管的能力。
建管一體化:按照“建設、運營、維護”一體化服務總體思路,供排水設施建成一處、運營一處、見效一處,徹底解決過去重建輕管、建管分離、建而不用、用而不修等突出問題。
統籌規劃:濟寧市委、市政府優選山東公用作為特許經營者,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維護,統一監管”總體思路,統籌推進13個縣市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創新治理模式:在農戶居中較為集中的農村,采用“集中式無動力生態濾床+生態塘”模式。部分村莊農戶居住分散、污水收集管網鋪設難度大,山東公用研發了小型生態凈化槽污水處理設施。
供排水一體化現狀
中水回用也可以反哺城市的污水運行。中水是指城市內的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主要用于工業回用、農業回用、市政雜用和景觀用水。中水利用可以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銷售中水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利于水務公司持續發展。
山東公用水務集團下轄四座污水 廠每年中水銷售量占處理水量的 12%左右;主要銷往熱電、焦化 等產業用于循環冷卻水。農村污水處理站將處理達標 的中水收集起來,部分用于 農業灌溉和生態農業。中水可以用于景觀用水和綠化灌 溉、道路車輛清洗、廁所用水等 其他市政雜用。
王曉靜介紹,城鄉供排水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一體化優勢:
1、 資源共享: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實現后, 人才、技術、管理經驗、 資金均可實現資源共享, 例如將農村供排水接入原 有智慧水務平臺,共享水 質檢測平臺,共享專業運 維技術人員。
2、 利于管理:通過資產劃轉、并購、委 托經營整合,實現同一家 企業負責一個區域或多個 區域的運營管理服務。實 現區域內供排水同質同價。 達到“同源、同網、同服 務、同監督的目標。
3、 多方收益:政府受益:由一家公司統 管區域城鄉供排水業務, 便于政府規劃、管理、協 調水務工作。居民受益: 水質提高,水量穩定,服 務質量提升,居民環境得 到改善。
4、 助力鄉村振興: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建設是 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 也是一項惠及百姓的“里 子工程”,更是一項民生 工程。有利于統籌鄉村基 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展望
王曉靜對未來的城鄉供排水一體化發展進行了展望:
第一,建設地表水廠、實施管網延伸和管網聯通,擴大供水范圍,實現“一網九區”到2025年,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90.9%。
其次,成立水質檢測中心,提升檢測能力,完善水質巡檢制度,進一步保障供排水安全。
第三,地表水置換地下水,實施引黃西線工程、引湖濟西工程、水庫聯通工程,提升地表水源覆蓋率,解決水質水量不穩定問題。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