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企業在尋找各種招數度過“周期”,但企業家們早已明白: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只有適應當前時代的企業能夠生存。像那些成熟市場的環境技術公司一樣,成為大企業固然可喜,成為一個螞蟻雄兵也是快樂的,要學會瞻前顧后,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地賺錢。
目錄
環境產業:微增長時代生存技能
01 告別“恒紀元”
02 環保進入“微增長時代”
03 “脫水技能”
04 結語
01告別“恒紀元”
對于很多中國人而言,我們經歷了極其幸運的四十多年,在這幾十年里,沒有戰爭,沒有饑荒、沒有革命、沒有經濟崩潰,有的只是和平與發展。
我們很多人沒有經歷過血淚人生,甚至我們比很多發達國家都幸運,因為經濟領域有一個輝煌的增長故事,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是這個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昂揚向上的幾十年。
這幾十年,我們的GDP增長很少低于6%,這種高增長居然超過40年,這在人類經濟史上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伴隨這樣的經濟發展,我國的環境產業也迎來了從無到有的機遇。
正如一位60后環境企業家所言:我們經歷了一個好時期,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與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兩個疊加的20年。同時,在快速發展期到來之前,我們的團隊還有紅軍長征式的鍛煉。
他認為:從這個角度看,你會對以往的成績看得淡然一些,因為但凡你管理得好一些,整個結果就會更好一些。你如果對事情的理解偏差大一些,或過于自我一些,過于激進一些,就會有損失、遺憾和各種溝溝坎坎。
此前,所有人——包括產業和資本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受重視、朝陽產業”將是環境產業的常態,我們會一直這樣繼續蓬勃向上發展下去,實際上環境產業作為一個整體,反脆弱的能力在下降,就像羅素筆下的火雞——每天被農場主準時喂養,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有突如其來的厄運。
企業家們事后自?。涵h保行業這么多年從技術角度基本上沒有創新,它的主要價值來自于彌平了一些本來政府該做好而沒做好的事,政府分割的東西產業界把它合在一起,很多價值都來自于此。這些價值其實支撐了我們二三十年。后來環保之所以能被社會認可,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再加上資本市場把大家做的這點事放大了,僅此而已。
過去幾十年,對于環境產業很多人而言,正如三體星球的恒紀元,然而在劉慈欣的筆下,三體星球亂紀元才是常態,今天,我們似乎從每天太陽東升西落的恒紀元進化到了三顆太陽無規律運行的亂紀元。
繪圖:文心一言
人性,就是環保行業“三體”間的萬有引力。來自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薛濤報告片段,2022年12月29日。
02環保進入“微增長時代”
6月5號早上6點多鐘,一位環境產業人士看了一會兒央視的《朝聞天下》。作為資深從業者,他很清楚當天是世界環境日。
他驚訝地發現,當天節目宣傳報道的標題是《今天是世界環境日,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節目主線是國家公園,絲毫未提及污染防治。
幾年前我國政府提出三大攻堅戰,其中包括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2020年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這位產業界人士暗自思忖:會不會有一天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也打贏了?到時候環境產業何以自處?
污染防治攻堅戰什么時候打贏還是未知,但環保很難已經是產業界掛在嘴邊的話了。
根據媒體描述,去年、今年已經連著兩年是“史上最慘一年”,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對此,產業界人士其實心中有數:上一輪市場震蕩的余波尤在,再加上一直存在的應收賬款問題,新生發的疫情問題,確實是難上加難。
2022年7月,E20水網固廢網綠谷工作室就曾發布文章《地方政府延期付款,環保公司成刀尖上的舞者》稱,政府不能按時、足額支付費用,PPP協議因為地方政府領導調整不能履行,這些環保產業的老問題因為疫情原因更加嚴重了。
我們放眼行業外,外貿說外貿很難,制造業也說制造業很難,就連互聯網大廠,都時不時地傳出裁員的消息,真是“有情皆孽,無人不難?!?p style="text-indent: 2em;">對比之下,環保的“難”有自身特點,它沒有像別的行業那樣站上過社會發展巔峰,所以低谷的到來,相對是和緩的。它也不是不增長了,只是增長的速度變得緩慢。當下我們可以稱之為環保產業的“微增長時代”。
除卻表層原因,我們當然知道,環保產業作為整個經濟鏈的末端和下游,受到的制約因素很多,受政策影響特別大。
環保產業作為服務業,服務于我們國家環境質量改善,經過這些年的重視和努力,我國最突出的環境問題,老百姓身邊最急迫的環境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霧霾天情況現在已經好轉,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我們國家現在的環境質量,跟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基本上相適應,環境質量下一步再改善,難度很大,也就是說關鍵環境質量的改善在進入平臺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