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的長江大保護、無廢城市、污水資源化與垃圾分類等國家戰略以及配套政策的出臺,讓行業許多細分領域迎來了春天。央企、國企們也在抓住了很多機會,在環境產業中立足并謀得發展。
此外,當時,建筑工程類央企大舉進入環保產業的時間節點,是PPP模式在環保領域大熱的幾年間。隨著PPP熱潮的到來,環保產業內迎來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中央級基建企業,如中國鐵建、中交、中電建等。(詳情點擊:觀察|四類央企、國企跨界布局環保的路徑分析)。
然而,當隨著PPP項目的大批量上馬,其中的問題也暴露出來。近兩年,由于金融、政策等大環境的變化導致過多PFI項目在手的企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其中民企由于融資短板而受到了更大的影響。在2018年之后PPP熱潮逐漸冷卻。
如今環境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拐點,從前的路子已經不能再支持央企、國企在行業內拿項目、擴張規模。
潮水退卻之時,民企在掙扎和迷茫中尋找出口的時候,央企、國企也要為在環境產業的繼續發展找到其它路徑。
在這種情況,尋找合作伙伴顯得格外重要。
畢竟前幾年才跨界環保領域的央企、國企與在行業內耕耘多年的民營企業相比,還是在技術、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近兩年經濟下行情況下,大家錢袋子都不寬裕,充足的資金優勢也很重要。
這時候,地方水務集團、水投集團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一來,央企、國企與地方水務平臺都有國資背景,都有著充足的資源優勢和融資渠道,雙方合作,屬于強強聯合。
二來,地方水務平臺具有極大的本土市場競爭優勢,和他們合作,央企、國企可以在打通當地市場上占據一定優先勢頭。
可以說,央企、國企與地方水務集團、水投集團在內的地方環保平臺合作是一種幫前者尋找破局機會的重要方式。
未來必然會有更多央企、國企展開合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