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環保裝備供給能力
實施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在黃河流域培育一批環保裝備骨干企業,加大高效環保技術裝備產品供給力度。鼓勵環保裝備龍頭企業,針對環境治理需求和典型應用場景,組建產學研用共同參與的創新聯盟,集中力量解決黃河流域環境治理熱點、難點問題。開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以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省、區為重點,引導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企業,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以及先進適用的環保治理裝備。(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
(一)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黃河流域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降低數據中心、移動基站功耗。依托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在中上游內蒙古、甘肅、寧夏、成渝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地區,開展大中型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基站和機房綠色建設和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運行電能利用效率降至1.3以下,積極創建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分行業建立黃河流域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臺,統籌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推動數據匯聚、共享和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
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黃河流域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賦能綠色制造。鼓勵黃河流域企業、園區開展能源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地下管網漏水檢測等系統建設,實現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加強對再生資源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智能化采集、管理與應用。推動主要用能設備、工序等數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財務管理,推廣“工業互聯網+水效管理”“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新模式。(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國家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調度和評估,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重大體制創新方面予以積極支持。沿黃河9省、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以企業為主體,落實工作責任,進一步強化各部門、各地區、各領域協同合作,細化工作方案,逐項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標準和技術支撐
發揮水耗、能耗、碳排放、環保、質量、安全,以及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和綠色評價及服務等標準的引領作用,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相關標準建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和產品的創新,推動先進成熟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和推廣,支撐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各有關部門,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落實財稅金融政策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黃河流域綠色環保產業發展、能源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項目實施。落實國家有關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落實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產融合作專項政策,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黃河流域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服務。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升級改造行動,引導金融機構綠色信貸優先支持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改造項目。推動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陜西,寧夏、四川繼續落實水資源稅改革相關辦法。(各有關部門,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創新人才培養和合作機制
依托沿黃河9省、區現有人才項目,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及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深化綠色“一帶一路”合作,拓寬節能節水、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等領域技術裝備和服務合作,鼓勵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推動綠色制造和綠色服務率先“走出去”。(各有關部門,沿黃河省、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住房城鄉建設部
水利部
2022年12月12日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