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新發展階段浙江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到 2025 年,經濟發展質效躍上新水平,城鄉融合發展增創新優勢,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開放發展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質邁上新臺階,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走在前列。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比達到 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縮小到 1.55左右,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達到 82%。到 2035 年,實現經濟更加發達、社會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榮、生態更加優美、生活普遍富裕,推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成為縣域高質量發展典范。
01《方案》出臺背景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總書記也一直關注著浙江嘉善縣的發展,據水投策論整理,2004年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嘉善調研,對嘉善發展作出指示;一年后,他再次來到嘉善,進一步明確嘉善發展思路:
嘉善要做好“三篇文章”,在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融入長三角方面邁出新步伐,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創造新經驗,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取得新成效。
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將嘉善作為基層聯系點,要求把嘉善縣建設成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示范點。
2010年5月,國務院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其中明確要求“建立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
2013年2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復了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方案》。
2017年2月,經國務院審定,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發展改革方案》。
2022年9月,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新發展階段浙江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嘉善縣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合作、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深化改革創新,“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畝均論英雄、多規合一等系列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縣域發展提供了生動范例、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次制定實施《建設方案》,支持浙江嘉善縣聚焦提高縣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對于示范引領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02浙江嘉善縣高質量發展目標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新發展階段浙江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到 2025 年,經濟發展質效躍上新水平,城鄉融合發展增創新優勢,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開放發展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質邁上新臺階,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走在前列。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比達到 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縮小到 1.55左右,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達到 82%。到 2035 年,實現經濟更加發達、社會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榮、生態更加優美、生活普遍富裕,推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成為縣域高質量發展典范。
《方案》表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為重點,完善縣城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推進縣城生態修復,建設產城融合城市。
03生態環境領域,浙江嘉善縣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怎么做?
《方案》指出浙江嘉善縣將在建設生態優勢轉化先行區,在縣域綠色發展上作示范。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縣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新樣板,通過以下手段為全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作示范:
一、系統優化江南水鄉生態風貌。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水為魂、以橋為韻、以綠為底、以田為景,構建綠水繞城、綠水繞鎮、綠水繞村的江南水鄉。深入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優化水網格局,加強水系連通,強化水源地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構建安全水鄉,建設高效能智慧水利體系,全面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推進主要江河濱水綠道建設,推進水鄉平原綠化,打造“一村萬樹”示范村,建設森林城鎮、森林村莊,高標準建設綠道網,打造彰顯江南特色的生態廊道、生態林網,提升城鄉綠化水平。
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開展碧水、藍天、凈土、清廢行動,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統籌開展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和移動源等綜合治理,建設“污水零直排區”、“河湖零四亂區”和“無廢城市”。協同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探索聯合河長制,實行水質聯合監測和水環境聯合治理、聯合執法、聯合保潔等機制,打造“藍色珠鏈”體系。強化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與調整,加強噪聲污染治理,開展寧靜小區建設。探索全民參與生態共保共治機制,創新生態環境責任險制度,保障公民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建立民間環保隊伍。
三、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依托生態稟賦發展綠色產業,推廣“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科創”、“生態+互聯網”等模式,加強太陽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應用,探索溫室氣體管控,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減污降碳協同的園區環境管理模式,建設綠色低碳園區、工廠、社區。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加快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探索生態價值核算,全面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探索綠色資產證券化,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碳匯等生態資源權益交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