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環保集團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程中,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寫下了鮮明答案。并指出將通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導帶動作用,計劃以50億元資本金引導撬動300億—350億元環境基礎設施投資,以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動江蘇省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邁上新臺階。
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這是一份厚重的時代答卷;以黨建工作的政治優勢厚植國企發展優勢,這是一道創新的發展考題。近年來,江蘇省環保集團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程中,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寫下了鮮明答案。如何進一步推動這家年輕的省屬國有企業發展,省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斌斌表示:“我們將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自身優勢,對標一流,開拓創新,全方位做好環境管理支撐服務,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為美麗江蘇建設貢獻國企智慧和力量。”
01立足“四大職能”定位 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高科技環保領軍企業”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省環保集團于2020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成立,是省屬大型戰略性環保產業集團。成立以來,集團立足“四大職能”定位,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美麗江蘇建設等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全力服務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企兩大戰略為支撐,致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高科技環保領軍企業”。
江蘇省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省級投資主體。環境基礎設施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保障和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集團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要求,積極落實《江蘇省“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在城鄉污水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處理、固危廢處置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等環境基礎設施領域,加快建設監測監控一張網、固危廢收運一張網、基礎設施運維一張網;全面支撐省級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加強地方技術指導和幫扶,大力推動年度重點工程建設,目前已累計投資建設項目20余個,完成投資額近15億元;通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導帶動作用,計劃以50億元資本金引導撬動300億—350億元環境基礎設施投資,以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動江蘇省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邁上新臺階。
統籌江蘇省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杯h境治理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集團以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齊抓源頭治理與污染防治,在省生態環境部門的指導下,分領域、分區縣編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針對地方設施建設短板弱項,科學指導謀劃一批重點工程,實現設施上圖及規劃編制提質增效,為從源頭上推進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夯實基礎,不斷厚植我省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基底。
引導江蘇省市國有資本聯動發展環保產業的主要力量。集團利用省級國有資本資金、政策、資源等優勢,發揮主導作用,有效統籌省內環保資源,帶動省市環保產業發展,積極把江蘇生態環保產業“做大做強”。集團成立以來,先后組建了常州、蘇州、宿遷、南通等子公司,鹽城公司正在籌備中,設立了無錫、鎮江等區域辦事處,逐步構建出由集團市場部、區域子公司、專業子公司分支機構共同形成的市場布局。
江蘇省環境治理技術研發和數據集成的重要平臺。環境大數據對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生態安全保護、應急管理和科學決策具有重要作用。省環保集團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結合廣泛的應用場景,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統合江蘇省環境數據資源,提升數據價值,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提供數據支撐。集團所屬監測監控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環境大數據系統”入選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成為我省生態環境類大數據服務應用領域唯一入選項目?;诃h境質量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動態調控數字化服務平臺,目前已完成261個標準水站、395個標準空氣站、4512個空氣微站的數據聯網,實現江蘇省164個工業園區實時在線模擬核算,動態核算率達98%。牽頭組建長三角生態環保產業鏈聯盟,充分整合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有生力量,聯合攻關生態環境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賦能。
江蘇省政府對集團明確的“四大職能”,既是目標,更是責任和使命。一方面,作為省屬戰略性環保產業集團,就是要區別于一般環保公司,切實扛起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政治使命。另一方面,作為省級投資主體,集團肩負著江蘇省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省級投資主體職能,主動擔當、主動作為,積極統籌全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環保資源,推動省級國有資本在環境治理領域,特別是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維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引領江蘇省環保產業發展。同時,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省環保集團立足服務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利用省級國有資本優勢,發揮主導作用,統籌環保資源,全面帶動江蘇省環保產業發展。
2022年上半年,集團營收和利潤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43%和100%,新簽項目總金額約23億元,在嚴峻復雜的形勢下交上了一份較為亮麗的成績單,勇做江蘇環保事業“頂梁柱”,為江蘇省發展大局和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02做強“五大板塊”業務 致力環保事業 展現國企擔當
發展環保事業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有力途徑。江蘇“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重點領域污染治理”“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支撐建設美麗江蘇的重點任務。集團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重點工作部署,圍繞“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總體要求,重點打造“五大板塊”,支持“雙碳”核心技術研發,推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為我省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貢獻國企智慧與力量。
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治理是提升生態文明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一環。集團建成全國首個VOCs網格化監測監控系統,聚焦沿海高質量發展,為南通、鹽城、連云港等地工業園區提供環保管家服務。以“洋口港模式”實施的洋口港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為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類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積累了豐富經驗。實施贛榆紫菜加工廢水處理EPC項目,創新性采用高級氧化+化學脫氮工藝處理,有效破解了紫菜加工廢水污染治理設施成本過高、運行不夠穩定的難題,為贛榆區紫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實施徐鋼中水回用EPC總承包工程,提供全流程水系統解決方案,實現全廠廢水全部回用零排放,節約新鮮水用量657萬噸/年,節省自來水費用約300萬元/年,樹立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典范工程”。
生態環境整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省環保集團爭當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積極響應“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求,按照省委書記吳政隆“善于啃最硬骨頭,當好標桿示范”要求,創新整縣制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工建設涵蓋300個自然村、惠及15800戶的錫山區農污治理工程,被譽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錫山模式”。江都、渭塘水環境治理項目也進行了諸多創新,為江蘇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水環境綜合治理業務樹立了新標桿。龍固鎮采煤塌陷地龍湖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利用濕地的自然降解和恢復能力,將其打造成可以自我凈化、自我維持、自我更新的健康水生態系統。投資9000萬元實施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科研示范項目,持續開展藍藻和淤泥資源化利用研究。集團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為企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體現出環保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勇做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擔當作為,實現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社會效益。
固危廢處理。提升固危廢收運處置能力是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集團創新高校實驗室危廢收運處一體化服務模式,大大降低了費用,累計服務省內30所高校、82所中小學,年預估處理危廢量2267噸,占江蘇省高校實驗室年產量80%以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校實驗室的大難題,化解了生態環境風險隱患,筑牢了環境安全防線。
土壤生態修復。江蘇是化工大省,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城市結構布局調整,對化工企業遺留地塊的土壤生態修復讓城市土地重獲新生。2021年,集團先后落地南京雨花、泰州興化等地土壤修復工程,總處理規模達8萬立方米,占江蘇年度新增市場的40%以上。監測監控與信息化。集團該板塊業務覆蓋大氣和水環境自動監測、工業園區監測監控、鋼鐵企業監測評估等領域,運維水平江蘇省領先,為太湖連續實現“兩個確?!弊鞒龇e極貢獻。開展的淮河流域入河(湖)排污口一級排查項目,完成7895平方千米的數據采集,為環保產業數字化升級和數字江蘇建設做出了樣板。
江蘇省環保集團將在“五大板塊”著力打造樣板工程,努力成為江蘇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的先鋒隊、環保產業發展的排頭兵、信息化研發集成的先行者,踐行省委省政府“全國環保行業明星企業”使命,為建設美麗江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03闖新路勇攀登重效能 以改革激發新時代國有企業內生動力
國有企業改革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集團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堅決落實“一把手”親自抓改革的要求,立足自身實際,把握激發活力、提高效率的改革主線,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突出系統化推進,堅持定量化督辦,實施考核聯動,加強典型推廣,截至2022年6月底,134項具體改革措施全面完成,在省屬企業中走在前列,激發出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生產力和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保障。集團在省國資委的指導下,從加強黨的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點任務著手,編制了7個方面、27項任務、134條具體落實措施。以制定實施“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為統領,編制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定期清單化調度推進。新出臺制度148項,建立了以“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議事規則為支撐,以人事、投資、財務、審計等多項管理制度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體系。
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發國有企業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集團所屬工程技術公司參照“科改示范企業”做法實施綜合改革,穩慎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員工持股工作;所有經理層成員實行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并簽訂“兩書”,實施全員公開招聘,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不斷加快經營機制的市場化步伐。
夯實科技創新戰略??萍紕撔率瞧髽I發展的動力源泉,集團積極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印發《江蘇省環保集團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推進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等頂層設計文件,制定印發《集團科技研發項目管理辦法》等6個管理制度,完善創新管理體系,提高創新管理規范化、集約化、精細化水平。成功申報40余項省部級、市廳級科技項目??萍紕撔缕脚_建設碩果累累,成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水環境技術與裝備)共建單位,獲批4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和1個省級碳監測公共服務平臺,與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合作設立大氣污染研究與防控研發中心。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與丹麥、挪威、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在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治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等方面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2021年,集團研發投入強度達4.85%,處于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
強化人才強企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集團制定出臺《省環保集團“十四五”人才發展專項規劃》,配套制定《省環保集團關于加快推進人才發展工作的若干意見》,切實發揮“人才強企”戰略作用,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相結合,建設高質量人才隊伍。集團現有員工1000余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占比44%,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涵蓋水、氣、固廢、土壤、生態、工程、監測監控等多個領域,擁有一批具備333高層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培養對象、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的科技人才團隊。通過實施“領軍50人工程”“環保英才工程”“未來人才工程”三大人才工程,逐步形成與集團戰略規劃相配套、與經營管理相協調、與統籌發展相匹配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隊。
集團將2020年至2022年依次明確為“改革攻堅年”“改革深化年”和“改革實效年”,對改革工作進行總體統籌、系統謀劃、精心施策。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最后一年,也是收官之年,省環保集團正按照更高質量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措施,不斷釋放國有企業發展新動能。
04抓黨建促業務謀發展 以黨建品牌創建引領企業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黨建和業務的關系,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奔瘓F黨委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按照中央、省委和省國資委部署要求,以“對標對表、爭創一流”為目標,以實施“卓越黨建”建設工程為載體,以推動實現“六個有機統一”為關鍵,全面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推進實施基層黨建“五聚焦五落實”深化提升行動,堅持不懈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引領保障集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夯實黨建基礎,加強黨對國有企業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全面夯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活動建設、制度建設、保障建設任務。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堅持和完善黨組織、董事會、經營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實施黨支部“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工程,完善提升智慧黨建系統,打造基層黨建管理新平臺。集團創建“親清驛站”“數據真準全、砥礪奮進求爭先”等18個黨建品牌,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單位。
強化隊伍建設,在培養干部人才上提質增效。集團堅持黨管人才,建立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結構的儲備干部隊伍,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中80后占比35%;制定完善“三項機制”,積極營造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氛圍;重視干部能力提升,建設集團“網上大學”、職工培訓中心,搭建綜合拓展平臺、管理提升平臺、技能鍛造平臺,以“線上平臺+線下活動”相結合的載體,為黨員干部加油充電,為發展蓄勢賦能。
聚焦職工權益,建設和諧企業文化。集團堅持以人為本,以黨建帶群團,加強工會和團的建設,緊扣保障職工權益,著力解決員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增強員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職工與企業命運共同體。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和諧型”三型企業建設,圍繞“開拓創新、誠信守法、擔當奉獻、協作共贏”的企業文化內涵,開展“企業文化大討論”活動,充分吸收廣大職工群眾的意見建議,讓其成為每一名職工的價值取向和自覺行動,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通過“大討論”,凝聚“大智慧”,形成“大共識”,構筑“大家庭”。
聚焦民生實事,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集團主動擔負為黨分憂、為民服務社會責任,緊盯促進就業、優化環境、扶貧幫困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推動集團及各子企業積極參與“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環保產業公司與沭陽縣、環境工程技術公司與沛縣建立企村聯建關系,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村民就業。集團利用自身科技優勢與業務優勢,在疫情防控中主動作為,多次為抗疫提供了緊急關鍵保障。中吳公司研制60套“污水加藥消毒裝置”捐贈醫學隔離點,監測監控公司向揚州捐贈500套防護服、32000只醫用口罩、9600只N95口罩、8000只橡膠手套。注重在抗疫中發揮黨組織作用。工程技術公司成立項目黨小組,經過37天奮戰,建成全國首座全封閉管理機場涉疫垃圾暫存站,為國際航線順利復航提供重要保障;監測監控公司成立20多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監測行駛里程近6000公里,有力保障了進博會空氣質量。
江蘇省環保集團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正確領導下,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高科技環保領軍企業,為全面提升我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環保力量。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