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金華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方案要求,到2025年,金華市及60%以上縣(市、區)通過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評估,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有效防范,“無廢城市”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基本建成,多跨協同、智能閉環的固體廢物數字化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不斷提高,“無廢城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全文如下:
金華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生態環境部等18部委《“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浙美麗辦〔2022〕20號)要求,深化“無廢城市”建設,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及金華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聚焦問題短板,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統籌城市發展和固體廢物管理,整體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等五大類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打造綜合集成、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無廢城市”金字招牌,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共建共享格局,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金華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現代化都市區提供堅實支撐。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金華市及60%以上縣(市、區)通過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評估,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有效防范,“無廢城市”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基本建成,多跨協同、智能閉環的固體廢物數字化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不斷提高,“無廢城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三、工作任務
(一)源頭減量,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1.推動工業領域減污降碳。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以“三線一單”為抓手,嚴格把好“兩高”項目準入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市、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推動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綠色化升級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和產品綠色設計,引導企業使用環境友好型原料和再生原料,鼓勵產廢單位內部開展循環利用,到2025年,培育20家省級“綠色低碳工廠”。推動東陽、永康、武義等地“無廢特色產業”建設,形成產業全過程綠色發展模式。(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參與)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整治修復,減少尾礦貯存量。(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建筑行業綠色管理。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及新型建筑,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推行全裝修房交付,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5%以上,培育高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示范項目20個,推動東陽市開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實驗區建設。(市建設局負責)
3.加快農旅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廣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布局,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到2025年,建成省級低碳生態農場80個、省級美麗牧場240個,創建“肥藥兩制”綜合試點縣3個。(市農業農村局負責)在東陽、武義、磐安等地探索建立固碳增匯基地,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廣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文明就餐”“光盤行動”“光瓶行動”等,推行綠色辦公,加大綜合利用產品采購力度。(市商務局、市文廣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普遍推廣;到2025年,城鄉一體的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經信局、市建設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參與)推動義烏等地加快實現“綠色物流”,探索開展“無廢供應鏈”建設,到2025年,快遞行業廢包裝產生量實現零增長,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35萬個以上。(市郵政管理局、義烏市郵政管理局負責)
(二)提能增效,打造專業分類收運體系
5.扎實推進固廢精準分類。全面深化拓展生活垃圾“兩定四分”體系建設,實施強制精準分類,到2022年底,全市實現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小區全覆蓋,90%以上的商業街(沿街商鋪)實行“定時定點”投放清運,新增省級高標準示范小區100個、示范村40個、示范片區8個。(市垃圾分類辦、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到2024年,建筑垃圾“四分四處”“分處同步”模式全面普及,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實現及時有效分類、收集。(市建設局負責)研究制定金華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類目錄,到2024年,基本實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精細化分類存放。(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6.規范建設專業收運體系。提升社會源廢鉛蓄電池、廢礦物油、實驗室廢物等危險廢物回收覆蓋面,到2022年底,實現小微產廢企業危險廢物收運覆蓋率100%。(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深化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收運體系,完善涉疫醫廢處置工作預案,強化運輸能力保障。(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運輸企業名錄,指導推進行業自律,穩定建筑垃圾運輸市場。(市建設局負責)健全廢舊農膜、農藥廢棄包裝物、動物醫療廢物等農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到2025年,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達到9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供銷社參與)
7.合理布局資源收運網點。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點和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到2022年底,各地建成1個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點或生活源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匹配、標準規范、裝備先進的再生資源回收分揀體系。在義烏等地探索工業固體廢物、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收儲運“三網融合”模式。(市垃圾分類辦、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生活垃圾轉運站整合、歸并、提標改造等工作,到2022年底,完成20座生活垃圾轉運站改造;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中轉站改造全面完成,實現規范、環保、智能、安全運作。(市建設局負責)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