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供水事業起步較早,2003年,常熟市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實現了市鎮聯網、鎮鎮聯網、鎮村聯網、村村聯網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目前,常熟市三座水廠全部完成了深度處理升級改造——“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的全覆蓋,在全市供水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的同時,實現了從“合格水”向“優質水”的跨越。
在2022(第七屆)供水高峰論壇上,江蘇中法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蘇中法水務)副總經理王勇慶分享了常熟供水提升工作中原水生態優化、降鋁工藝等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現場發言視頻請點擊
王勇慶
率先推進“一張網”,實現優質供水跨越發展
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常熟市東鄰上海,南連蘇州,西鄰無錫,北瀕長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早在2003年,常熟地區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即“一張水網”。在當時,常熟供水提出了“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模式,被建設部等領導部門譽為“常熟模式”(相關內容點擊:從三個典型模式,看城鄉供水一體化應該怎么走?)。
作為常熟地區的主要供水企業,江蘇中法水務成立于1984年,目前總資產約42億元、凈資產約19億元。主營業務自來水生產供應、污水處理、給排水工程施工、智慧水務四大板塊。
目前,常熟地區供水管網總長度9375公里、水表61.6萬塊、二次供水泵站384只。以長江、尚湖為常用水源地,長江應急水庫為備用水源地,常熟地區形成了“兩常用一備用”的獨特城市供水水源格局。
常熟地區三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87.5萬m3/日,并配套兩大增壓泵站,并實現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全覆蓋,達到了從“合格水”向優質供水跨越的目標。
王勇慶介紹,從2021年水質數據來看,目前常熟地區供水水質總體呈現三個特征:一是濁度更低,出水為0.10NTU,管網為0.23NTU;二是有機物含量更低,出水高錳酸鹽指數1.0mg/L,管網為1.2mg/L;三是消毒副產物更低,出水三鹵甲烷含量為0.13,管網為0.22。
多措并舉,加強原水生態優化
為了保障常熟市供水安全,應對突發水質污染事件,政府投資4.6億元建設長江應急水庫。占地1474畝,總庫容635萬m3,有效庫容506萬m3。該水庫2016年4月正式投用,在水庫運行初期,遇到了國內新建水庫普遍遇到的“生態系統結構失衡、水質難于得到保證”等問題,具體體現為以下三點:
一是水庫存在流態差、短流、死區等缺陷;二是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簡單,生物多樣性單一,魚類群落結構多樣性低、豐富度低,水生植物分布很少,只有少量蘆葦分布,未采集到沉水植物;三是高溫季水體藻類最高達6500萬個/升,部分水域有藻華現象,水體二甲基異莰醇最高達1000ng/L,具有明顯土腥味。
為盡快補齊水庫水生態系統短板,提升應急水庫安全保供能力,江蘇中法水務提出了建設“生態水庫”的目標,確立了“系統修復、生態優先”的理念。
生態系統修復和完善是一項遵循自然規律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在治理初期或短期內并不能看出明顯效果,江蘇中法水務堅守“立足當前、持續推進、面向長遠”的生態治水方向。基于此,江蘇中法水務采取的生態調控技術為“魚草協作、生態治理”模式。
魚類結構調控
針對水庫運行初期藍藻突出的問題,前期開展鰱、鳙魚的放養來直接控制藍藻,后期則根據水深投放不同食魚性魚類來控制非目標魚類,同時結合魚類種群結構的普查定期開展集中捕撈放養工作,為控藻和調節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沉水植物種植
針對水庫湖邊硬基質,湖中水深的特點,創造性提出硬基質植物修復技術,2018年先開展沉水植物選型,并于2019年4月-2022年4月實施水庫二級坡硬底質平臺覆土種植沉水植物工作,累計實施了五輪人工栽種,栽種面積超三萬平方米,目前沉水植物在水庫周圍20m區域穩定生長,其中輪葉黑藻、穗狀狐尾藻、菹草、苦草等在水庫已形成較為穩定的種群,為控藻和調節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和水質評估
生態效果好壞需要用數據來評價,王勇慶表示,江蘇中法水務始終把水生態及水質的跟蹤、監測及評估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抓緊抓實,水庫運行人員能根據評估數據精準實施“水流微循環、水位微調控、適時引排水、魚類捕撈及放養”等工作,確保水庫生態系統功能始終處于良好狀態,水庫水質始終處于優質水平。
多措并舉下,經歷四年的實踐,優化效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水體透明度從運行初期的不足0.8米增加到2022年的3米以上;二是渾濁度從運行初期的6NTU降至2022年的1NTU左右;三是高錳酸鹽指數從運行初期的3.2mg/L降至2021年的2.6mg/L;四是藻密度從 運行初期的1600萬個/升降至2021年的300萬個/升;五是夏季藍藻比例從運行初期的40-60%降至2021年的不足20%,六是2-甲基異莰醇從運行初期的50-200ng/L降至2021年的10ng/L以下。水體已由運行初期的輕度富營養狀態降至中營養狀態,并持續保持穩定。
王勇慶表示,2021年數據顯示,該水庫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建庫初期的0.2%大幅提升至20.8%,對增加水體透明度,抑制了浮游藻類密度,改善水體自凈化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突出的治理成效,成為了常熟實施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
水廠降鋁的兩個技術方向、六種解決方案
王勇慶表示,《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中,對鋁含量的限值為0.20 mg.L-1,根據《江蘇省城市自來水廠關鍵水質指標控制標準》(DB32/T 3701-2019) 鋁含量限值為0.15 mg.L-1。而《江蘇中法水務內控標準》鋁含量限值為0.10 mg.L-1,均低于國標和地方標準。
自2015年開始,江蘇中法水務對水廠降鋁工藝開展了探索和實踐,目前已形成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水廠降鋁控制關鍵技術,執行“出水鋁”指標不超0.10mg/L的要求。2021年數據顯示,三個水廠出水鋁內控合格率均為100%,其中年均值為0.062mg/L,夏季均值為0.064m/L。
影響因素分析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