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發展規劃》也強調,要加快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建設。“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新增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 100 萬噸/日,新建改造建制鎮污水管網4700 公里,逐步提高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水平。鼓勵采取就近集中聯建、城旁接管等方式實施建制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
同步完善建制鎮配套污水管網按照“廠網并重,管網先行”的建設原則,全面開展建制鎮排水管網排查和系統化整治,加快推進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提高管網覆蓋率,著力解決“清水進、清水出”問題。
積極引進市場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對于新建項目,鼓勵縣域范圍內的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項目采用打捆招標的方式,統一委托專業化企業統一設計、建設、安裝和運行;對于已建成設施,支持成立專門運營公司或通過招標選擇有實力的運營企業,對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收集管網實施統一運營維護管理,提高設施正常運行水平。積極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監控設備,按要求安裝水量自動計量及水質在線監測裝置,對轄區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實施全程監控,提高運行水平。
污水處理方面: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實施提標改造
《發展規劃》提出的建設目標為,“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 200 萬噸/日,6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出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準 Ⅳ類排放標準。
為完成這一建設目標,未來山東將重點統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實施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以及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其中重點明確,全省城市污水處理廠地表水準Ⅳ類排放限值要求,其中總氮控制在10-12mg/L。黃河、南四湖、東平湖、小清河、半島流域及匯入水質目標為地表水Ⅲ類以上水體的要優先完成提標改造。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主要指標應嚴格執行準Ⅳ類標準。現有城市污水處理廠周邊具備條件的,鼓勵建設人工濕地,經過自然生態處理后達到地表水準Ⅳ類。現有城市污水處理廠實際出水或出水全部經濕地凈化后,水污染物排放日均值達到準Ⅳ類標準的,以及出水已經用作再生水且不進入地表水體的,可執行現有排放標準,不需提標改造。
積極推廣自養反硝化等脫氮新技術應用,減少碳源投加,確保出水總氮滿足要求。建立企業廢水排放退出機制,各市縣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組織專家對排入市政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進行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市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出水穩定達標的,要限期退出。建立溯源追查和聯動執法機制,一旦發現進水超標,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及生態環境部門要立即聯合開展溯源追查和執法,依法處罰超排、偷排等違法行為。
E20研究院認為,在污水資源化及斷面考核的多重政策需求及環境治理壓力下,污水廠將迎來新一輪的提標改造市場。通過目前市場觀察,以控“總氮”為核心的污水處理工藝受到市場高度青睞。值得注意的是,高排放標準會帶來藥劑投加量的增加,對于運營成本以及雙碳目標的達成或存在一定的影響,但在污水資源化的需求下,考慮到后端尾水的再生利用,對于部分區域因地制宜的開展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是必然趨勢。
污水資源化利用方面:加強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目標,“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增城市再生水利用能力 150 萬噸/ 日。
要完成這一目標要求,加強再生水利用管理是關鍵一步,山東將加快再生水管網建設,鋪設管道優先供應用水大戶,沿途發展中小用戶,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拓展再生水用戶。鼓勵各地在城區公園、廣場、河道上游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鼓勵政府接管小區開發商自建自管的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再生水資源就地利用。
其次,在鼓勵再生水使用力度的同時,也要重視再生水市場運營機制的完善。山東將完善再生水價格政策,形成由市場調節供需的良性價格機制。鼓勵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河湖濕地生態補水、景觀環境用水使用再生水。鼓勵并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運營。這為膜相關企業也帶來了可觀的市場機會。
污泥處置方面:破解污泥處置難點,實現無害化資源化
《發展規劃》明確該領域建設目標:“十四五”期間,全省規劃城市新增污泥(干污泥)無害化處置能力 400 噸/日。
山東明確優先考慮土地資源化利用、建材利用和焚燒發電等利用方式,衛生填埋作為過渡及應急處置方式。對境內或周邊建有垃圾焚燒廠、熱電廠的地區,可優先考慮采用協同焚燒技術處理處置污泥;對建有種植業、有機肥生產加工等農業產業化基地的區域,可優先考慮采用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方式處理處置污泥;對建有制磚、水泥等建材企業的地區,可考慮將污泥摻燒制作成建材,實現無害化處置。
黑臭水體方面:實施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零
《發展規劃》明確建設目標為,“十四五”期間,設區城市建成區排查出的 166 條黑臭水體 和縣城(縣級市)建成區排查出的 104 條黑臭水體要鞏固治理成效,到 2025年實現城市和縣城黑臭水體清零。
E20研究院曾指出,在水十條、斷面考核、環保督察等多方壓力下,“十三五”時期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清零行動穩步推進,但也觀察到,目前全國部分區域的黑臭水體出現了反黑反臭現象,值得行業高度重視。黑臭水體的成因相對復雜,且治理過程中需要管網、河道、污水廠的系統化思考,前端的控源截污要行之有效,排污口排查要盡可能落實到位,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為保障《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山東省采取落實主體責任、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費價稅機制、強化監督管理的保障措施。其中,拓寬投融資渠道方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對城鎮污水處理及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的支持。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運營。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探索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等質押融資擔保。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