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
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2022年8月30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把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立法、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抓在手上,連續五年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10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的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6次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10次帶隊赴地方檢查,規格之高、力度之大、影響之廣、成效之好前所未有,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人大貢獻。
按照執法檢查工作安排,執法檢查組由栗戰書委員長擔任組長,張春賢、沈躍躍、丁仲禮副委員長、楊振武秘書長和環資委高虎城主任委員任副組長,成員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資委委員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共31人組成。3月至6月,栗戰書委員長和三位副委員長分別帶隊,赴黑龍江、山西、西藏、寧夏、福建、四川、江蘇7個省(自治區)開展檢查,檢查組深入到20個地市,召開16次座談會,聽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匯報,實地查看了101個單位和項目。同時,委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對本行政區域法律實施情況開展了檢查。
這次執法檢查有幾個特點:一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執法檢查全過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二是堅持依法監督,緊扣法律制度規定,逐條對照法律條文,檢查法定職責是否履行、法律責任是否落實、法律執行效果是否明顯,推動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三是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在執法檢查的全過程、各環節邀請人大代表參加,召開五級人大代表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會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組織475名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帶頭貫徹實施法律,就地就近就便開展監督。四是加大法律學習宣傳力度,2900多萬人參加“學習強國”環境保護法知識專項答題,各地人大組織41萬余人參與問卷調查,有力推動黨員干部和社會公眾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意識。五是科學開展評估。委托有關技術機構對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進行第三方評估,提高監督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六是堅持上下聯動,形成了人大監督強大合力。各地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遼寧、山東、廣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帶隊開展執法檢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所到的7個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同步開展執法檢查,黑龍江在認真組織開展執法檢查后,全面開展“回頭看”,依法推動發現問題整改落實。北京、吉林、上海等地克服疫情影響,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安全有序扎實開展執法檢查工作,推動法律有效實施。
一、我國環境狀況發生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堅決向污染宣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一)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如期完成,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降至30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6.3個百分點、達到87.5%,重污染天數減少53.6%,不少地方空氣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達到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率提高約12.9個百分點、達到81.3%。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突發環境事件數量逐年下降。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社會公眾認同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或改善的占比達88%,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二)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和實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淘汰鋼鐵產能近3億噸,2021年煤炭消費占比下降到56%,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25.5%。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用水量大幅降低,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三)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提高到175.6萬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1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濕地保護率達到52.65%。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世紀80年代監測最高值減少97.7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
(四)生態環保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生態環保領域立法步伐,實現了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2014年全面修改的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憲法和67件法律對生態環保作出規定,涵蓋法律體系全部7個法律部門。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制定或修改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等生態環保法律17件次,作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正在審議黃河保護法等3部法律草案。兩次修正刑法,降低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入罪門檻,將環評、監測弄虛作假納入刑事制裁范圍,強力震懾了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目前,現行有效的生態環保類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初步構建起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涵蓋水、氣、聲、渣等各類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