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生態效益
許村污水處理示范項目,系統運行正常,出水達標。實際平均日處理量70m3,年處理能力25550m3,預計年降解COD5800Kg,降解氨氮1019Kg,降解總氮1042 Kg。大大減少了當地水環境的影響,改善了周邊自然環境,保提高了周邊居民環保意識。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 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高負荷地下滲濾復合技術。
(2) 工藝/裝備原理
污水經過沉淀及厭氧預處理后進入水量調節池,然后通過提升泵投配到高負荷地下滲濾單元,使污水在人工濾料中橫向運移和豎向滲濾,其中的污染物被不同功能-結構層的濾料攔截、吸附,并最終通過微生物分解轉化。
高負荷地下滲濾單元由不同的功能-結構層組合而成,各種功能-結構層合理布局,每個功能-結構層有特定配方,輔以合理優化的運行模式,以控制污染物的遷移和微生物群落分帶,并通過加入特定功能的高效微生物菌劑,以提高出水水質。此外,本技術使污染物負荷在不同子系統之間自動調節分配,實現了系統的自動反饋調整,從而保障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
(3) 工藝/裝備特點
l 用地較少且不需要專用土地
日處理1噸水所需滲濾面積僅0.8㎡,地表可規劃為公園、綠地、休閑廣場。
l 運行電耗很低
常規生化工藝電耗一般為1.2度電/m3污水,本工藝電耗約0.2度電/m3污水。
l 維護簡便
整套系統只配備一臺提升泵和一臺換氣風機,且均為間歇性短時運行,設備故障率低,基本無需人工維護。
l 處理效果好,運行穩定
出水主要指標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無異味,不排放有機污泥,耐污染負荷及水力負荷沖擊能力強,可在冬季低溫下正常穩定運行。
l 符合國情需求
我國土地資源珍貴,尤其在北方地區尤為嚴峻。傳統工藝基本需要擁用專用土地,本工藝建成后地上可進行種植或綠化,土地性質不發生改變,可有效利用土地。
(4) 應用領域
適用處理規模從3-5戶/天至10000噸/天,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應用領域為村鎮生活污水。
(5) 工藝/裝備流程圖
(6) 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治理前 治理后的生態廣場
編輯:王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