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天津:到2025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5萬立方米/日 新增和改造污水管網35公里

時間:2022-08-04 09:59

來源:中國水網

評論(

天津市印發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方案總體目標提出,到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加快補齊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短板弱項,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根據方案,到2025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5萬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35公里(不包括隨新建改建市政道路工程同步鋪設的污水管網),新建再生水管道24公里,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7%以上。

關于印發天津市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市發展改革委

市生態環境局

市水務局

市城市管理委

市衛生健康委

2022年7月21日

(此件主動公開)

天津市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

為加快推進本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依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函〔2022〕7號),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加快補齊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短板弱項,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標:

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5萬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35公里(不包括隨新建改建市政道路工程同步鋪設的污水管網),新建再生水管道24公里,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7%以上。(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負責)

生活垃圾處理。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規劃處理能力均達到18550噸/日左右(根據生活垃圾實際處理需求和設施建設評估情況,分期組織實施,視情啟動建設)。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焚燒無害化處理。(市城市管理委負責)

固體廢物處置。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農業農村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基本補齊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充分保障,技術和運營水平進一步提升,繼續保持醫療廢物全部無害化處置。(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二、加快補齊能力短板

(一)健全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推動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廠網一體化”。建立城鎮排水管網定期排查檢測制度,壓實各區排水監管職責,加大污水管網排查力度。推動老舊排水管網修復更新,改建修復體院北道、環湖中路、中環線(圍堤道段)、西園道4條道路的污水管道,逐步完善城鎮污水收集系統。持續推進排水管網混錯接改造,改造2000余處混接串接點,進一步減少市政污水管網混錯接問題。統籌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和規模,新建擴建津沽、張貴莊、北部新區等主城區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寶坻潮新、寧河城區、濱海新區中塘等遠郊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實現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全覆蓋。因地制宜開展全市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通過截流調蓄、棚戶區拆遷等措施,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削減雨水排水口溢流污染。加快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適時啟動津沽、張貴莊等再生水廠擴建工程,新建再生水利用節點工程。(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1 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行動

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十四五”時期,實施老舊污水管網提升改造,修復改建體院北道、環湖中路、中環線(圍堤道段)、西園道4條道路的污水管道9公里。持續推進管網混錯接改造工程,改造2000余處混接串接點,其中中心城區占比95%以上。因地制宜開展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工程,濱海新區新建港濱路雨水泵站,設計流量22立方米/秒;津南區改造合流制管道2處,共計3.5公里;寧河區改造合流制片區11處,共計1.68平方公里;靜海區實施桃園路、泰山道排水改造工程,改造合流制管網1.04公里;啟動紀莊子合流制調蓄池,規模10萬立方米。(市水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笆奈濉睍r期,新建擴建津沽、張貴莊、北部新區等主城區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3萬噸/日,實現污水處理有余量;新建擴建寶坻潮新、寧河城區、濱海新區中塘等遠郊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萬噸/日,基本補齊城市污水處理短板。(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再生水利用節點工程。以連接斷頭再生水管道為突破點,新建24公里再生水管道,完善中心城區再生水管網。對具備再生水利用條件的園區企業實施水源轉換工程,推動重點企業實施污水回用工程。依托水系連通工程,打通再生水利用輸水河道相關節點,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和水量。(市水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二)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加強屬地管理,形成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機制,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合理布局、規范配置住宅小區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因地制宜推行“撤桶并點建箱房”,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建立健全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相銜接的運輸體系,實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開,確保有害垃圾單獨收集運輸,減少運輸過程中“拋灑滴漏”。科學預估全市生活垃圾產出量,按適度超前原則,穩步推進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補齊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短板,新建濱海新區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增強廚余垃圾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加強可回收物回收、分揀、處置設施建設,推動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運輸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相結合,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資源化水平。(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2 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行動

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更新住宅小區老舊、破損、臟污、標志標識不規范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滿足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需求。堅持“簡易、實用、便民”原則,推進垃圾分類收集站點升級改造,優先對基礎差、年限久、投訴多的站點進行規范設置,鼓勵設置垃圾分類智能化設備。(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健全生活垃圾分類運輸系統。加強生活垃圾產生單位與清運單位之間的無縫銜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按照運距合理、布局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布局垃圾轉運站,提高分類轉運效率。逐步提升改造既有各類垃圾轉運站,更新設備,提標站房,加強監管。(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完善廚余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新建濱海新區廚余垃圾處理設施,規劃處理能力630噸/日(根據廚余垃圾實際處理需求和設施建設評估情況,分期組織實施,視情啟動建設),基本滿足全市廚余垃圾處理需求。督促餐飲企業、食堂等廚余垃圾產生單位嚴格落實垃圾處理要求,做好廚余垃圾分類、存放,與有資質的收運單位簽訂收運協議,落實餐飲單位廚余垃圾定點清運主體責任。做好專業運輸車輛配備,滿足廚余垃圾單獨運輸需求,做到“應分盡分、應收盡收”。(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場監管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到2023年底,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立1處與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運輸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兩網銜接網點”),采取固定加流動、智能回收箱等方式,建立符合區域實際的兩網銜接工作機制,提高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水平。(市商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三)持續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工程,推進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提升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推動環城四區、外圍五區及濱海新區建筑垃圾消納廠和資源利用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建筑垃圾堆存、中轉和資源化利用場所建設和運營管理,規范建筑垃圾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行為,促進建筑垃圾精細化分類及資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產品質量,鼓勵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應用。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進行綠色化、現代化提升,推動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健全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報廢機動車、退役光伏組件和風電機組葉片、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廢舊輪胎、廢舊木制品、廢舊紡織品、廢塑料、廢紙、廢玻璃等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積極推動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3 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行動

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粉煤灰、鋼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培育骨干企業,鼓勵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和推廣,積極打造“企業自循環—園區內循環—區域循環”的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力爭實現新增工業固體廢物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體廢物有序減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加強建筑垃圾處理能力建設。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不足的現狀,謀劃建設一批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到2025年底,新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8座,總處理能力達到831萬噸/年,持續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圍繞本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現狀,研究制定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規劃,搭建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點、中轉站、分揀加工中心為主要節點,以運用新技術、新方式為主要手段,以建立與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運輸相銜接的工作機制為方向,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標準化發展為依托,覆蓋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轉型升級。(市商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建設。加快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統籌推進各項建設任務,創新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選用先進技術裝備,加強信息化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完善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新模式。(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靜海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四)強化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開展危險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匹配情況評估及設施運行情況評估,科學制定并實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提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優化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運系統,實現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單位全過程跟蹤監管,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規模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科學引導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發展。強化特殊類別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按照國家統籌安排,結合本市實際情況,積極配合做好特殊類別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基地建設,實現全國或華北區域共享處置能力。完善華北地區危險廢物聯防聯控聯治合作機制,健全跨部門合作機制,強化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共享、聯動執法和協作配合。進一步完善醫療廢物全覆蓋收集體系,鼓勵發展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為重大疫情、突發應急事件提供就地處置服務。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做好源頭分類,嚴格執行轉移聯單,促進規范處置。(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4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管理和處置行動

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新建擴建一批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項目,新增200噸/日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能力、30噸/日醫療廢物焚燒處置能力,確保本市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發展。定期發布危險廢物相關信息,建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企業退出機制。鼓勵成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協會,建立行業自評標準體系,壓實企業主體責任。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強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全面摸查本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情況,推進各區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建設。鼓勵發展醫療廢物移動處置設施和預處理設施,通過引進新技術、更新設備設施等措施,優化處置方式,補齊短板,對各類醫療廢物進行規范處置。(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嚴格醫療廢物源頭管理。按照國家及本市有關規定,醫療機構根據《醫療廢物分類目錄(2021年版)》等要求完善具體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清單,做好醫療廢物分類登記工作。強化醫療廢物源頭稱重,確保“不稱重、不交接、不入庫”,確?!胺Q重多少、交接多少、出庫多少”,進一步提高本市醫療廢物管理規范化水平。(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三、著力構建一體化城鎮環境基礎設施

(五)推動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加強規劃引領,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優化環境基礎設施選址,科學統籌布局本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鼓勵按照資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處置、環境風險可防可控的原則,建設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多位一體”的綜合處置基地,推廣靜脈產業園建設模式,加強園區(產業集聚區)產業循環鏈接,促進各類處理設施工藝設備共用、資源能源共享、環境污染共治、責任風險共擔。加強城鄉統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5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

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對于未納入2017至2020年規劃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由各涉農區組織開展設施現狀調查評估,按照廁所廢水、洗浴廢水、洗衣廢水、廚房廢水“四水”應收盡收的要求,制定改造提升方案并組織實施。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監督管理,確保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繼續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依效付費評價。(市農業農村委、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提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模式,逐步提升優化村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及運輸設備,構建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因地制宜選擇分類處理模式,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六)強化設施協同高效銜接。積極推動滲濾液與污水處理、市政污泥處置與垃圾焚燒、焚燒爐渣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焚燒飛灰與危險廢物處置、危險廢物與醫療廢物處置等有效銜接,發揮環境基礎設施協同處置功能,提升協同處置效果。鼓勵生活垃圾焚燒廠在完成垃圾處理任務和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協同處置市政污泥、沼渣、濃縮液等廢棄物,實現焚燒處理能力共用共享。對于具備納管排放條件的地區或設施,探索在滲濾液經預處理后達到環保和納管標準的前提下,開展達標滲濾液納管排放。加快推進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港工業區和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等沿海集中工業區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推動海水淡化水的規?;瘧?,強化實施海水淡化水統籌配置,促進海水淡化濃鹽水綜合利用。(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6 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行動

持續拓展海水淡化水應用場景。大力推進海水淡化水“點對點”方式直供重點工業企業,將海水淡化水作為濱海新區、寧河區等補充水源,因地制宜推動符合相關標準的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資源中的配置比例。(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寧河區人民政府、市水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海水淡化濃鹽水綜合利用。鼓勵鹽化工企業綜合利用海水淡化濃鹽水制鹽、制堿和提取化學資源,鼓勵海水淡化濃鹽水化學資源利用技術研究開發,支持海水淡化濃鹽水化學資源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四、推動智能綠色升級

(七)推進數字化融合。鼓勵運營和監管模式創新,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和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建設集中統一的監測服務平臺,推動城鎮廢棄物收集、貯存、交接、運輸、處置等全過程智能升級,強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評估及預警,將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等納入統一監管,逐步建立完善環境基礎設施智能管理體系。分階段推動醫療機構使用全國醫療廢物信息化管理平臺,將醫療廢物管理納入天津市危險廢物綜合監管信息系統,推進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提高醫療廢物處置現代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基于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推進與生態環境部監測信息聯網。加大生態環境監測設施設備功能定期排查力度,增強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7 數字化融合行動

打造“智慧水務”。積極落實智慧水務建設規劃,提高行業監管科技化水平和數字化融合。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在線監測全覆蓋,建設農村污水處理站信息化監管平臺,提高污泥轉運數字化監管水平。結合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建設城市排水管網GIS系統,實現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市水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危險(醫療)廢物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天津市危險廢物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結合產廢、運輸、處置單位三要素,設計開發“危險(醫療)廢物三段式全過程監管系統”,以分行業、分類型、分區域精準化管理為目標,實現危險(醫療)廢物產生情況在線申報、管理計劃在線備案、轉移聯單在線運行、利用處置情況在線報告等全過程監控和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八)提升綠色底色。推廣使用國家發布的工業節水、重大環保、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等先進工藝、設備和裝備,采用先進節能低碳環保技術設備和工藝,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綜合運用工藝優化、技術改造、強化監管等措施,確保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達標排放、提升二次污染防治能力。加強城鎮、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監管,定期開展執法檢查,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組織開展垃圾焚燒發電廠專項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治污主體責任,規范處置危險廢物。新建擴建一批污泥處置設施,依法加強污泥去向、用途和用量監管,提升本市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水平。規范有序推動已關停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封場治理和生態修復,持續加強封場后的運行管理,加快提高焚燒飛灰、滲濾液、濃縮液、填埋氣、沼渣、沼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加強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規范管理,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設施水平,推動再生資源利用行業集約綠色發展。(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8 綠色化升級行動

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積極打造污泥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新建擴建津沽、張貴莊等一批污泥處置設施,到2025年底新增處置能力1400噸/年。加強污泥處置廠的運行監管,完善城鎮污泥處置月調度機制,采取“四不兩直”、委托第三方及專項執法檢查等形式加大監管力度。(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鼓勵采用“重金屬穩定化+微波解毒加熱+高溫燒結+煙氣凈化+二次飛灰深度處理”等飛灰集成處理技術,促進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理,實現飛灰全資源化處置利用。(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五、提升建設運營市場化水平

(九)營造規范開放市場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市場化運行機制,營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公正開放的市場環境。完善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和技術能力強、運營管理水平高、信譽度良好、有社會責任感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環境治理與服務的投資、建設和運行。完善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功能,更新天津市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加大信用信息歸集力度,組織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拓展信用信息共享、公開和應用。(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委、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9 健全市場主體信用體系

更新天津市公共信用信息目錄。落實《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及時、準確、完整地歸集各行業、領域、區域公共信用信息,定期更新天津市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強化社會誠信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社會信用水平,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保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深入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對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的監督管理,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不斷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促進環境污染治理行業公平競爭、健康發展。創新環境污染治理模式,按照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以園區(產業集聚區)為重點,推動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專業化污染治理,提升設施運行水平和污染治理效果。持續推進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園區建設,推廣成熟有效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10 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建立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監管評估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國家相關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研究制定天津市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監管評估暫行辦法,建立環境污染治理企業名單,從守法守規、治理成效、社會影響等方面開展監管評估并實施差異化激勵措施。(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實施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工程。加快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建設,補齊南港工業區危險廢物、工業污水、含鉛廢料處理能力短板,重點推動南港工業區廢料處理等一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程,以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環保等一批環境信息化第三方服務項目。(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一)探索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大型集團企業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開展街道(鄉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探索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強化系統治理,實行按效付費,創新區域整體環境托管服務長效運營模式和監管機制。推動靜海區生態修復治理與健康產業城市主動健康綜合體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工作。鼓勵相關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垃圾發電、園林綠化、清潔能源利用、水利工程、污水處理等環保項目建設,打通業務溝通渠道,實現專業協同運營。(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專欄11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

組織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試點建設。推行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實施靜海區生態修復治理與健康產業城市主動健康綜合體項目,推進團泊湖濱湖濕地生態治理、京津冀主動健康總醫院、主動健康科技創新產業園、主動健康田園綜合體和主動健康生活先行區等工程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靜海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六、健全保障體系

(十二)加強科技支撐。加大科技創新服務力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活力,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圍繞固體廢物處置、小型垃圾焚燒等領域技術短板,加大廚余垃圾、污泥、焚燒飛灰、滲濾液、磷石膏、錳渣、富集重金屬廢物處置利用等關鍵環境治理技術與裝備自主創新研發,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領性和實效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政策,鼓勵重點技術與裝備創新轉化和應用示范,促進環保產業技術與裝備水平提高。(市科技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三)健全價格收費制度。兼顧公益性和市場化,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推行差別化收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有效落實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價格政策,促進環境基礎設施持續規范運營。有序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收費。推廣按照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等支付運營服務費。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由再生水供應企業和用戶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自主協商定價。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合理制定并動態調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逐步實現分類計價等差別化管理,推行非居民用戶垃圾計量收費,探索居民用戶按量收費,不斷提高收繳率。結合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成本和覆蓋范圍等實際情況,按照“多產生垃圾、多付費”的原則,鼓勵醫療機構減少垃圾產生量,合理核定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標準。(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四)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和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等環境治理、環境服務、環保技術與裝備有關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本市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加強金融機構與相關企業、項目對接,加大對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和重點項目投融資支持力度。用好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工具,積極爭取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融資支持。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落實《關于天津市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工作的支持措施》,推動基礎設施REITs試點建設。(市稅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金融局、天津銀保監局、天津證監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五)完善統計制度。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強化統計數據審核,防范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確保相關數據指標內容完整、層次清晰、權責明確、動態更新。充分運用現有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統計體系,加強統計管理和數據整合,強化統計數據運用和信息共享。對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時效性強的有關統計工作,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七、強化組織實施

(十六)加強組織推動。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聯動,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有序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各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部署,明確目標責任,確保各項任務有效落實。(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七)強化要素保障。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要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謀劃與儲備,市發展改革委要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本市年度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儲備項目安排,并積極爭取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先安排環境基礎設施用地指標,加大資金多元投入,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快辦理項目前期手續,確保各項工程按時順利落地。(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政務服務辦、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十八)做好評估總結。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要對照國家城鎮環境基礎設施評估標準體系,加強對本領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情況評估總結,加快補齊能力短板,增強處置能力,提高運行效率。市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組織協調,營造上下聯動、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