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10時,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向大家介紹環評改革工作有關情況,并同時回答記者提問。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先生介紹環評改革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兩項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
全國碳市場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啟動一年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制度體系、技術規范、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等各項工作任務,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初步構建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形成了“配額分配—數據管理—交易監管—執法檢查—支撐平臺”一體化的管理框架。
二是碳市場激勵約束作用初步顯現。通過市場機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將碳減排責任落實到企業,增強了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意識,有效發揮了碳定價功能。
三是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向社會公開碳市場數據造假典型問題案例,有效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
四是成為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全國碳市場不僅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碳市場提供了借鑒,同時為促進全球碳定價機制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建設全國碳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開創性事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
一是持續強化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關技術規范。
二是強化數據質量監管力度和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和征信懲戒管理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三是持續強化市場功能建設,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二、啟動“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工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掘和總結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涌現的先進典型和事跡,近期,生態環境部將啟動“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工作,以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
中國生態文明獎于2014年設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重要政府獎項,重點表彰在生態文明實踐探索、宣傳教育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集體和個人,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設立于2005年,面向社會各界人士,是首個由政府頒發的環保人物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在生態環保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
開展“中國生態文明獎”和“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表彰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兩個獎項的評選將嚴格規范、公平公正,確保推選出公眾認可、示范作用突出的先進典型,成為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講好中國生態環保故事的重要陣地。
充分發揮環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用
劉志全:
感謝主持人。新聞界的朋友,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加自覺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部門在穩經濟大盤這個大局中的責任,既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又主動擔當作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我部印發實施《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服務措施和創新舉措,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切實依法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主要包括,從建立重大項目環評服務臺賬、優化簡化環評文件編制、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發揮專家優勢等方面進一步提出務實舉措;從建立綠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項目環評“打捆”審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項目環評審批和總量指標掛鉤、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項目環評壓茬審查審批等方面改革創新,提高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