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印發加強生態環境保障助力經濟穩中求進若干措施,推出12條措施,加快實施生態環境領域重點項目,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強生態環境服務保障,助力重大項目建設;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方式,著力落實惠企紓困政策;推動資金投入機制創新,拓展生態環境保護資金來源渠道;嚴守生態環境底線,保障安全發展環境。
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障助力經濟穩中求進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現就加強生態環境保障助力經濟穩中求進提出以下措施。
一、加快實施生態環境領域重點項目,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一)扎實推進規劃項目建設。推進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及空氣質量全面改善、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土壤污染防治高質量發展、核安全與輻射環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態環境與保護高質量發展等專項規劃重點項目建設,特別要加快推進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南寧、柳州、桂林等“無廢城市”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廣西核應急響應技術中心建設,廣西“生態云”平臺建設等項目實施。
(二)加強項目謀劃和儲備。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科學精準謀劃一批生態環境治理重大項目,指導各相關單位做好項目謀劃和前期工作,組織更多更優項目納入中央、自治區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以及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爭取資金支持。
二、加強生態環境服務保障,助力重大項目建設
(三)繼續深化環評審批“放管服”改革。印發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辦法(2022年修訂版)》,進一步下放部分輻射類和涉海項目環評審批權限。積極推行區域環評和建設項目影響評價文件承諾審批制,對通過技術評估的項目實行容缺受理,加快審批辦結。逐步擴大“全鏈通辦”、“跨省通辦”、“全區通辦”及“微改革”事項范圍。
(四)深化重大項目環評服務。主動服務自治區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做好向海經濟、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交通強區等重大項目環評保障工作,定期調度進展,指導環評編制。利用自治區“三線一單”系統共享平臺引導開發規劃和項目科學研判選址選線。建立區域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調劑管理臺賬,為自治區重大工業項目順利審批落地提供要素支持。
(五)加強環評質量管理。修訂《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信用管理辦法(試行)》,定期開展建設項目環評文件質量復核和檢查、環評工程師誠信檔案管理專項整治,加強環評編制單位的信用管理。制訂《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專家庫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壓實專家技術審查責任。
三、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方式,著力落實惠企紓困政策
(六)主動服務企業參加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加大政策宣貫和培訓力度,有序開展2021年度發電行業控排企業碳排放報告的核查、名錄確定等工作,指導企業按照國家要求規范調整碳排放相關參數,確保碳排放數據質量,實現降碳收益。
(七)優化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方式。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常態化管理,積極通過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檢查。加強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及管理工作,及時處理企業信用修復申請,縮短辦結時限;在生態環境行政許可、執法正面清單管理、專項資金、評優評先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環保誠信企業”支持力度。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對廣西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規則中明確的9類輕微違法情形依法減免處罰,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八)實行重污染天氣差異化精準管控。進一步完善并及時更新應急減排清單,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實施差異化減排措施,并將有關要求及時告知相關企業,最大限度保障企業正常生產。
四、推動資金投入機制創新,拓展生態環境保護資金來源渠道
(九)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積極推進柳州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用好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建立地方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大對入庫項目支持力度。
(十)積極推進EOD模式試點建設。加快推進南寧市賓陽縣農村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桂林市經開區羅漢果小鎮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百色市凌云縣等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項目實施。加強國家EOD模式試點項目入庫工作,大力推動自治區級EOD模式項目試點。
五、嚴守生態環境底線,保障安全發展環境
(十一)筑牢疫情防控末端防線。大力推進全區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技改升級及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加快崇左、防城港、賀州、北海等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技改升級和收集轉運試點建設;采取“政府補助+企業自籌”模式,合力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全力保障醫療廢物特別是涉疫廢物安全、有效處置。
(十二)防范生態環境風險。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采用傳統方式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手段,指導幫扶企業規范環境安全管理,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處理,從源頭化解環境風險隱患,最大限度避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助力企業安全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