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建設。社區是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場所。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推進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60%的城市社區先行達到創建要求。探索零碳社區建設。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提供居家養老、家政、托幼、健身、購物等生活服務,在步行范圍內滿足業主基本生活需求。鼓勵選用綠色家電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鼓勵“部分空間、部分時間”等綠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導隨手關燈,電視機、空調、電腦等電器不用時關閉插座電源。鼓勵選用新能源汽車,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
(六)全面提高綠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2030年前嚴寒、寒冷地區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83%節能要求,夏熱冬冷、夏熱冬暖、溫和地區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75%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推動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鼓勵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強節能改造鑒定評估,編制改造專項規劃,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要應改盡改,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持續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點城市建設,到2030年地級以上重點城市全部完成改造任務,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逐步實施能耗限額管理。加強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調適,提升設備能效,到2030年實現公共建筑機電系統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升10%。
(七)建設綠色低碳住宅。提升住宅品質,積極發展中小戶型普通住宅,限制發展超大戶型住宅。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降低住宅能耗。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間,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減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資源浪費。推動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使用,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積極推廣裝配化裝修,推行整體衛浴和廚房等模塊化部品應用技術,實現部品部件可拆改、可循環使用。提高共用設施設備維修養護水平,提升智能化程度。加強住宅共用部位維護管理,延長住宅使用壽命。
(八)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基礎設施體系化、智能化、生態綠色化建設和穩定運行,可以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施30年以上老舊供熱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加強供熱管網保溫材料更換,推進供熱場站、管網智能化改造,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開展人行道凈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專項行動,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建筑連廊或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駁設施,加大城市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城市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穩步提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結合城市特點,充分尊重自然,加強城市設施與原有河流、湖泊等生態本底的有效銜接,因地制宜,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方式,加大雨水蓄滯與利用,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平均可滲透面積占比達到45%。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實施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進管網分區計量,提升供水管網智能化管理水平,力爭到203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行動,到2030年全國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加快推進城市供氣管道和設施更新改造。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管理,控制過度亮化和光污染,到2030年LED等高效節能燈具使用占比超過80%,30%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數字化系統。開展城市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完善城市公園體系,推進中心城區、老城區綠道網絡建設,加強立體綠化,提高鄉土和本地適生植物應用比例,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9%,城市建成區擁有綠道長度超過1公里/萬人。
(九)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加快智能光伏應用推廣。在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及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應用,推廣空氣源等各類電動熱泵技術。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30年電氣化比例達到20%。推廣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爐灶等替代燃氣產品,推動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推動智能微電網、“光儲直柔”、蓄冷蓄熱、負荷靈活調節、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主動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在滿足用電需求前提下,合理調配用電負荷,實現電力少增容、不增容。根據既有能源基礎設施和經濟承受能力,因地制宜探索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供。推動建筑熱源端低碳化,綜合利用熱電聯產余熱、工業余熱、核電余熱,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應用盡用。充分發揮城市熱電供熱能力,提高城市熱電生物質耦合能力。引導寒冷地區達到超低能耗的建筑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
(十)推進綠色低碳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推廣智能建造,到2030年培育100個智能建造產業基地,打造一批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系列建筑機器人標志性產品。推廣建筑材料工廠化精準加工、精細化管理,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下降20%。加強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控,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積極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監控重點設備耗能,對多臺同類設備實施群控管理。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購綠色建材機制,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使用木竹建材。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推進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分級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