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將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光明日報: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安全形勢趨于穩定,但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監測情況看,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蔣火華:感謝您的提問。
正如您所說的,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剛才也講到,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的6項指標年均濃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已實現“十三五”以來的“六連降”,全國從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北京從78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PM2.5和O3濃度連續兩年協同“雙下降”。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實現“六連升”,從“十三五”之前的66%升到了目前的84.9%,長江、珠江流域等水質持續為優,黃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空氣、地表水改善成效的確非常明顯,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生態更美了,大家都有切身的體會。
但是,監測也發現,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仍存在某些區域、某些時段、某些指標較大幅度波動變差的可能。現階段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總體仍處于中低水平上的提升,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和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氣方面,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臭氧污染仍較突出。淡水方面,全國仍有1.2%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為劣Ⅴ類,少數地區消除劣Ⅴ類斷面難度較大,部分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全國地下水V類占比達20.6%。海洋方面,全國近岸海域劣四類海域面積比例占9.6%。此外,個別地區生態破壞、局部區域生態退化還較為嚴重,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全覆蓋的監測網絡,重點補齊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水生態、新污染物、溫室氣體排放等領域監測短板,大力提升國家和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監測基礎能力,以更高標準保障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更好地支撐、引領和服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監測力量!
謝謝!
推進高新技術為環境監測賦能
海報新聞記者: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強調了新技術的應用。請問目前新技術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如何?預期將取得哪些成果?
蔣火華:感謝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監測為服務管理而生,靠技術進步而強。“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立足支撐管理和提升能力,加強科技攻關,推進新技術、新裝備在監測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新技術、新裝備與監測業務得到了有效融合。比如:在自動在線監測領域,空氣和水質主要指標自動在線監測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并得到了規模化應用,顆粒物組分、揮發性有機物組分、溫室氣體、水質重金屬等在線監測的應用場景也逐漸增多。
在實驗室分析領域,高分辨、高通量、非靶向等設備已廣泛用于實驗室樣品分析,AI識別、eDNA測序逐步應用于水生態監測。
在應急監測領域,無人機/無人船、便攜式GC-MS、便攜式傅里葉紅外、飛行時間質譜走航等技術也得到充分運用。
在衛星遙感監測領域,利用遙感遙測新技術,實現了對生態環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監測,構建了天地一體、星地協同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在綜合分析領域,2022年,為加快信息技術在監測領域運用,我部組織開展了智慧監測試點工作,在全國優選13個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區域特色、參與意愿較強的省份,按照“國家統一架構、地方負責建設”的工作思路,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在監測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生態環境靈活感知、提前預警、綜合研判、智慧決策的能力,力爭早日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監測應用和成果。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推進高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加大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小型化監測裝備研發與推廣力度,加強衛星遙感遙測、便攜式現場快速監測、全自動實驗室等設備技術驗證,促進監測技術與業務的革命性創新,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全面、更快速。
我們希望,通過新技術為監測賦能,讓監測的眼睛越來越明亮,耳朵越來越靈敏,大腦越來越智慧,更好地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謝謝!
全國已有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噪聲監測
封面新聞記者:《噪聲污染防治法》將于6月5日起施行,請問目前我國噪聲監測站點設置情況如何?公眾如何了解自己身邊的噪聲水平是否超標?
蔣火華:謝謝記者朋友對噪聲問題的關注。
所謂噪聲,簡單來說,就是干擾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聲音,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高考臨近,大家高度關注噪聲問題。新修訂的噪聲污染防治法對噪聲監測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我們組織開展全國聲環境質量監測,推進噪聲監測自動化,統一發布全國聲環境質量狀況信息。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目前,全國已有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噪聲監測,共設置監測點位76273個。其中,用于反映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的監測點位3521個、用于評價整個城市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的區域聲環境監測點位51046個、用于反映道路交通噪聲水平的監測點位21706個。2021年,全國已有21個城市的312個功能區聲環境監測點位實現了自動監測并與國家聯網。
為方便公眾了解聲環境狀況,目前,國家、各省份和多數地級及以上城市均在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發布了聲環境質量的相關內容,公眾可以通過公報了解所在城市聲環境質量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通過查看功能區監測結果,了解城市特定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是否達標。2021年,324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5.4%,夜間達標率為 82.9%。晝間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4.1分貝;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66.5分貝。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噪聲污染防治法,建立健全噪聲監測制度,完善噪聲監測網絡,研究出臺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相關文件,推動功能區聲環境自動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大噪聲監測信息公開力度,努力滿足公眾對聲環境質量信息的知情權。借此機會,我們倡議,高考期間大家共同努力,給考生們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考試、休息環境。
謝謝!
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
每日經濟新聞: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夏季來臨,請問生態環境部在臭氧監測方面將有哪些工作安排?
蔣火華: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我們常說的臭氧污染,指的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前體物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因此,臭氧濃度既與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強度、濕度、風速等氣象因素的共同影響。盡管臭氧超標不像顆粒物超標那樣明顯影響大氣能見度,不宜察覺,但高濃度臭氧仍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日益受到社會公眾關注。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五年夏季(5–9月),全國O3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標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2022年3月以來,我國部分重點區域氣溫同比偏高、相對濕度偏低、降水偏少,有利于臭氧生成。受此影響,1—4月,全國339城市O3平均濃度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重點區域中,成渝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O3濃度同比升幅超過2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同比升幅超過10%,珠三角地區濃度最高達到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7%。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
為支撐臭氧污染防治,我部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推進PM2.5和O3協同監測能力建設,加強VOCs、NOx等對臭氧生成影響較大前體物的監測,掌握其濃度水平、主要來源、生成機理,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重點做到“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全面覆蓋。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開展以非甲烷總烴為代表的VOCs總量監測,分析各城市VOCs的濃度水平。目前,已有244個城市完成自動監測站建設并開展聯網。
二是突出重點區域。根據大氣污染特征,開展差異化監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其他PM2.5超標城市,開展PM2.5組分和VOCs組分監測;O3超標城市和其他VOCs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57-117種VOCs組分監測。目前,臭氧超標的城市中,已有134個開展VOCs自動監測。
三是突出源頭監測。加強企業、園區、交通等污染源專項監測。在VOCs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公路、港口、機場、鐵路貨場附近,逐步建設交通污染監測站點,重點監測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 。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一方面完善監測網絡布設,推動各地加快協同監測,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另一方面深化監測數據分析,全力支撐臭氧污染精準、科學、依法治理。
謝謝!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
紅星記者:今年海洋環境狀況有什么特點?大家很關注海洋塑料污染問題,請問我國海洋塑料監測情況如何,下一步有何工作考慮?
王菊英:感謝記者朋友對海洋監測工作的關心。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長期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持續改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2021年的海洋公報更加體現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一是體現“陸海統籌”。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在水污染防治行動強有力的實施下,管轄海域水質狀況總體呈現持續向好的狀態。
二是體現“生態元素”。公報從“大生態”的視角系統介紹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海洋自然保護地、濱海濕地等情況,并增加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珍稀瀕危生物監測等內容。
三是體現“用海監管”。公報專門介紹了海洋傾倒區、海洋油氣區、海水浴場、海洋漁業水域等區域的環境狀況,監測數據顯示,綠色正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剛才記者朋友提到的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確實是全球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為掌握我國海洋塑料分布狀況,我國于2007年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生態環境例行監測范圍,并于2016年開始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以科學性、代表性、針對性、延續性為原則,優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監測點位,2021年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在近海6個代表性斷面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結果顯示,塑料是我國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別占92.9%、75.9%和83.3%;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監測斷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別為0.74、0.54、0.22和0.29個/立方米,平均為0.44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處于中低水平。
我部高度重視海洋塑料污染問題,采取積極措施防治海洋塑料污染。一是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從源頭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的產生。二是加大監測工作力度,在重點河口海灣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以全面掌握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分布狀況。同時,將海洋垃圾監測點覆蓋至沿海地級市,并將逐步拓展至沿海區、縣。三是將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部署,不斷壓實地方政府塑料垃圾治理和監管的主體責任,并將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四是加強公眾參與和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清潔海灘行動,與各國攜手應對塑料污染問題,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謝謝!
“保真”“打假”兩手發力,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
南方都市報:近日,一些地方公布了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和人為干擾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行為查處情況。生態環境部門采取了哪些措施,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準確?
蔣火華:感謝您的提問。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監測數據質量,把監測數據質量作為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誰弄虛作假,誰就觸碰了“帶電的高壓線”,我們堅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保真”“打假”兩手發力,努力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
一是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大力推進監測標準化,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讓監測工作有章可循。強化量值溯源體系建設,建成臭氧、PM2.5質量濃度等5項生態環境部門最高計量標準。落實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嚴格事前準入和全過程質控,從源頭上落實“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責任追溯制度。總體來看,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是可靠、可信的。
二是強化監測質量監管。組織對國家網開展常態化運維體系檢查與數據質量核查,壓實地方和監測機構相關責任。連續4年組織開展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糾正不規范行為、查處違規行為。國家層面抽查212家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查處違規機構34家;各地檢查生態環境監測機構1.1萬余家(次),不斷加強監測質量監管。
三是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環境監測弄虛作假首次納入刑法修正案(十一),適用“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保持懲治弄虛作假的高壓態勢,連續2年開展嚴厲打擊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并分3批集中公布了2021年典型案例25起。
2021年,2個案件很有警示作用。一是2021年3月重污染天氣預警檢查通報的唐山市4家鋼鐵企業數據造假、超標排放、污染環境案件。四家鋼鐵企業主管領導、直接責任人員、直接參與人員共47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至1年零6個月不等刑期,并處罰金。二是2021年5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云南省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虛作假干擾國控水質監測點采樣環境案件。云南省紀委監委已對6個責任單位,29名責任人追責問責。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深化鞏固現有工作成果成效,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堅決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一是壓實各方責任。督促地方黨委政府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健全防范和懲治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壓實排污單位和監測機構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的責任。二是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凡是弄虛作假的,一律嚴懲重罰,讓他們“得不償失”;凡是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
謝謝!
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總體進展較為順利
新華社: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碳監測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了解到,此前已有一些地方在開展碳監測試點工作,能否介紹一下相關進展情況?碳監測在碳減排工作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將在碳監測方面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蔣火華:謝謝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部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有關任務落實。2021年9月,我部聚焦重點行業、城市和區域三個層面,啟動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得到相關省份、城市、集團、企業的大力支持,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從目前情況來看,總體進展較為順利。一是試點任務加快落實。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的11家集團公司、49家參試企業,共設置119個監測點位,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5個月的監測數據。有13個城市完成點位布設與監測方案論證,儀器設備逐步到位并開展監測。一些非試點省(市)也積極參照試點方案部署開展碳監測工作。二是技術標準逐步完善。在試點技術指南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覆蓋點位布設、儀器安裝、監測分析、同化反演等技術文件,聯合推進碳計量合作,提升試點監測數據的有效性、一致性、可比性。三是數據分析不斷深入。重點開展試點數據“三比對”“三不同”分析。“三比對”,即監測數據與核算數據比對、手工監測與在線監測比對、進口設備與國產設備比對;“三不同”,即不同監測原理、不同燃煤類型、不同監測點位的數據分析,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評估成效。
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從目前獲取的數據和比對分析情況看,碳監測的作用初步顯現。一是可直接服務碳排放核算。在煤炭開采和石油天然氣開采試點監測中,通過開展“衛星+無人機+走航”綜合監測,能夠提升生產過程中CH4無組織排放核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二是可對核算法進行協同校驗。從初步獲取的數據看,溫室氣體排放相對集中的企業在線監測效果較好,火電行業CO2排放監測數據與核算數據基本一致可比,有望在輔助企業排放量核算、支撐減排監管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三是可助力城市達峰行動。依托現有環境空氣監測網絡,拓展構建天地一體的城市碳監測網絡,探索基于實測手段的“雙碳”反演評估,能夠為推動重點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與CO2達峰“雙達”提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統籌協調和技術指導,穩妥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全面完成既定任務。一是深化行業試點。擴大火電行業碳監測試點范圍,力爭今年年底前,推動更多火電企業開展CO2在線監測,深入系統開展數據比對與分析評估。二是加快構建網絡。組建覆蓋全國主要區域、重點城市的碳監測網絡。今年4月16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成功發射,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全球范圍CO2的高精度、全天時主動激光探測,我們要用好這顆衛星,強化CO2和大氣污染物遙感數據支撐。三是補齊能力短板。進一步完善碳監測業務技術體系,帶動全國加快形成碳監測能力和專業人才隊伍,做好前瞻性業務儲備與技術支撐。
謝謝!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為引導生態系統質量穩定向好提供支撐
北京青年報:我們了解到,去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生態質量指數“EQI”首次納入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請問采用新指標主要有哪些考慮?與原有指標相比有哪些特點?
蔣火華:感謝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近年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環境部始終把生態質量的監測與評價作為生態保護監管的重要支撐,您提的問題,我下面主要從三方面回答。
首先,為什么要制定這個辦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和“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出“推動開展全國生態質量監測評估”。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生態質量評價辦法十分必要,對于補齊生態質量監測短板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辦法》有什么指標。《辦法》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以客觀反映區域生態質量整體狀況為目標,建立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18個三級指標,是針對生態系統整體情況的“綜合體檢”。一是以生態格局反映區域生態系統類型、數量、空間分布,相當于人體“身高、體重”等外科檢查。二是以生態功能反映生態系統對地球生命的穩定調節功能和為人類提供惠益的能力,相當于人體“肝、腎、脾、胃”等一般功能指標的內科檢查。三是以生物多樣性反映區域物種層次生物多樣性保護狀況,相當于人體“心臟”等核心功能指標的特護檢查。四是以生態脅迫反映生態系統正常結構和功能所受的干擾與壓力的情況,相當于“長期抽煙、喝酒、熬夜及意外事故”等對健康的危害。
最后,《辦法》有什么特點。一是更加注重科學全面評價。評價指標體系考慮了不同區域主體生態功能的特點,將評價縣區分為城市建成區、生態功能區(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一般區域,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評價。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辦法》首次把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評價,并增加了生態用地面積、重要生態空間連通度、海域開發強度、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等指標,從多角度、全方位反映評價區域生態系統的狀況。二是更加注重尊重和順應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考核評價時,淡化生態質量本底差異,不同生態稟賦的省份之間不進行橫向比較,注重自身變化趨勢的比較分析,為引導生態系統質量穩定向好提供監測支撐。
根據《辦法》,生態環境部首次采用“生態質量指數(EQI)”對2021年的生態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在今年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首次發布。我剛才也介紹了,結果顯示,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 59.77,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為“二類”,與2020 年相比基本穩定。
下一步,我們將在全國及重點區域深入開展生態質量評價工作,并以此為抓手,推進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加快提升生態地面綜合監測能力。同時,加強實證研究、成果提煉、經驗總結,完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積極推進向監測標準規范轉化,為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提供有力支撐。
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