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第10號公告正式批準《水處理用鹽》等555項行業標準,涉及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建材、機械、汽車、船舶、航空、輕工、紡織、包裝、電子、通信等多個行業領域。其中《水處理用鹽》標準(QB/T 5685-2022)將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水處理用鹽》標準明確規定了制備含氯消毒劑的用鹽,應以未加碘的精制食用鹽或精制工業鹽為原料,經加工而成。
含氯消毒劑廣泛應用于衛生消毒及環境消毒,包含生活飲用水、果蔬、餐飲用具、食品加工設備設施、衛生器具等與人體健康直接相關的及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醫療污水及其他與環境健康直接相關的場景。 市面上的含氯消毒劑一般由氯堿廠生產,或通過現場制備設備電解鹽水反應制得。
未經規范的原料鹽中天然含有:溴離子、鈣鎂離子、硫酸根離子、鐵離子及重金屬;另外,食用鹽中亦普遍添加亞鐵氰化鉀作為抗結劑。這些物質在電解化學反應下,可能生成溴酸鹽、鐵氰化鉀、氫氧化物及其他附著物、沉積物,增加含氯消毒劑中的有害雜質含量,并對電解設備的長期運行性能產生影響,增加運維成本。
我國生活自來水的消毒廣泛采用了含氯消毒劑,投加入水體后其含有的有害雜質就可能對水質造成潛在影響。例如,近期我國更新的GB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提升了對溴酸鹽指標的規范,從舊版只針對臭氧消毒方式下才需檢測的條件,變更為所有消毒方式下均需達到0.1mg/L的指標;這反映了行業普遍的認知提升,即其他消毒方式下也存在由消毒劑帶入或復合生成溴酸鹽的潛在風險,因而做出了調整。
根據最新國標,除臭氧消毒方式外,其他例如二氧化氯、次氯酸鈉等消毒方式均應將溴酸鹽的控制納入管理;而通過電解鹽水生成次氯酸鈉消毒劑,如應用于自來水,其原料鹽的溴離子指標就應得到管控。 隨著《水處理用鹽》標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首次全國范圍內統一了電解制備含氯消毒劑(包括次氯酸鈉發生器)的耗材標準,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自來水水質,降低制氯設備運維成本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