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全文如下。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廳字〔2021〕44號),切實抓好“十四五”時期我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以改善農民生活品質為根本目的,鞏固拓展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美麗新疆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分類施策。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結合本地氣候條件、水源條件、地形地貌、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等,實事求是、自下而上、合理確定目標任務,做到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不搞形式主義,不形成新的債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統籌推進。樹立系統觀念,先規劃后建設,以縣域為單位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做到重點突破與綜合整治、示范帶動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公共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進步等互促互進。
堅持立足農村,突出鄉土特色。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突出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不搞盲目攀比,防止大拆大建。力求農業農村聯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利用。
堅持問需于民,突出農民主體。充分體現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激發內生動力,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構建政府、市場主體、村集體、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
堅持持續推進,突出健全機制。注重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相銜接,強化質量、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建管用并重,著力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推進機制。
(三)行動目標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左右,亂倒亂排得到管控;農村生活垃圾基本實現有效治理,有條件的村莊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村莊基礎設施布局逐步優化,村莊綠化、美化覆蓋面不斷擴大,村容村貌進一步提升;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建立,農民環境保護和衛生健康意識明顯增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20個示范引領縣。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大力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長效管護機制全面建立;村莊綠化美化行動全面開展,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充分分享農村人居環境帶來的紅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60%以上的村莊打造成為鄉土特色、業興民富、人文和諧的自治區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38個穩步發展縣。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顯著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鼓勵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扎實實施一批牽引性強、有利于生產消費“雙升級”的農村基礎設施工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鄉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35個鞏固提升縣。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90%,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加大,村莊綠化美化行動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提升,建成一批特色宜居村莊。
二、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四)逐步普及農村衛生廁所。尊重農戶意愿,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因地制宜推行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戶廁模式。改建戶廁要做到“兩有兩化四防”(“兩有”即有健全完善管用的運維機制、有合格廁屋,“兩化”即糞污得到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四防”即防滲漏、防凍、防臭、防蠅蛆),確保改一個成一個、用一個好一個。以農村人口較集中區域為重點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游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衛生健康委、住建廳、文旅廳、自然資源廳)
(五)建立健全農村改廁質量監管體制。建立一個機制(即首廁過關制,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主推“4+N”模式(“4”是指三格式、雙甕式、下水道式水沖廁所和雙坑池交替式衛生旱廁,“N”是指在4種主推模式基礎上研發采用的適用技術和產品),落實“3+2”管理要求(“3”是指嚴把產品質量關、施工質量關、竣工驗收關,“2”是指鼓勵開展農村改廁產品和工程質量“雙保險”),加強服務指導,從改廁模式、工程質量、糞污處理利用、農戶滿意度等方面實施全過程監管。(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科技廳、住建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
(六)加強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與納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鼓勵聯戶、聯村、村鎮一體處理。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動衛生廁所改造與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建設,暫時無法同步建設的應為后期建設預留空間。積極推進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統籌使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逐步推動廁所糞污就地就農消納、綜合利用。(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住建廳、生態環境廳、自治區畜牧獸醫局) 三、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七)分類有序推進污水治理。加快編制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突出重點區域,從縣域層面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點治理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游景區等地的村莊生活污水,因地制宜納入城鎮管網處理或集中處理、分散處理。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技術。(牽頭單位: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科技廳、住建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
(八)實施農村河湖綜合整治。統籌農村河湖管控與生態治理保護,深入開展河湖監督檢查,強化河長湖長履職盡責,嚴厲打擊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運行維護機制。(牽頭單位:水利廳;責任單位: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
四、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九)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因地制宜推廣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統籌選用縣市處理、片區處理、鎮村處理等模式,努力實現每個縣(市、區)具備無害化處置能力。新建或改建鄉鎮垃圾轉運站,實現每個鄉鎮具備垃圾轉運能力。建設或配置村莊垃圾收集房(點、站),實現自然村組全覆蓋。全面建立村莊保潔制度,確保村村有保潔隊伍。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體系和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監管,提高運行管理水平。(牽頭單位:住建廳;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
(十)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可回收物通過資源化回收網絡進行回收利用,易腐爛垃圾由農戶自行還田或由村組集中堆肥處理,有毒有害垃圾單獨貯存并規范處置,其他垃圾通過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進行處理。擴大供銷合作社等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服務覆蓋面,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合作融合。探索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和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途徑,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建立農藥、殘膜、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探索推行農村建筑垃圾就地利用、就地消納方式。(牽頭單位:住建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生態環境廳、自治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五、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十一)加快村內道路提檔升級。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推動“四好農村路”(“四好”即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建設和農村老舊公路提質升級改造,打造內暢外聯的鄉村交通網。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農村公路實現路宅分家、路田分家,實施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潔化、綠化、美化行動,實現與美麗鄉村深度融合發展,營造美麗宜人的農村交通出行環境。(牽頭單位:交通運輸廳;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自治區發改委)
(十二)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通過集約利用村莊內部閑置土地等方式擴大村莊公共空間。科學管控農村生產生活用火,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有條件的地方推動線路違規搭掛治理。健全村莊應急管理體系,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災設施設備,暢通安全通道。整治農村戶外廣告,規范發布內容和設置行為。關注特殊人群需求,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民政廳、自治區發改委、自然資源廳、住建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自治區廣播電視局、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
(十三)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古樹名木等,加強農田(牧場)防護林建設和修復。堅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適地適樹原則,圍繞增綠提質,以“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綠化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村莊綠化。鼓勵引導農民綠化庭院,栽植果蔬、花木,打造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小景觀、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牽頭單位:自治區林草局;責任單位:自然資源廳、住建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
(十四)加強鄉村風貌引導。根據村莊歷史沿革、文化傳統、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確定建筑外觀風格和基調。對于新建房屋,嚴格體量和風貌控制;對既有農房,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風貌提升改造。全面協同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鄉村違法違規建筑,依法依規堅決拆除。強化農村房屋建設管理。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牽頭單位:住建廳、自然資源廳;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文旅廳) 六、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十五)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大力實施以“三清三改兩提升”(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農村溝渠、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建農村戶廁、改善村容村貌、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突出清理死角盲區,由“清臟”向“治亂”拓展,由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引導農民逐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結合風俗習慣、重要節日等組織村民清潔村莊環境,通過“門前三包”等制度明確村民責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村莊清潔日等,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生態環境廳、住建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自治區婦聯、自治區團委)
(十六)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明確政府和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利用好公益性崗位,合理設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隊伍,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人員。明確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建立健全設施建設管護標準規范等制度,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探索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合理確定農戶付費分擔比例。(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住建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
七、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
(十七)強化基層組織作用。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進一步發揮“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共青團、婦聯的優勢,利用“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載體,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使其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力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充分運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權益。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參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引導農民或農民合作組織依法成立各類農村環保組織或企業,吸納農民承接本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后續管護工作。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個人、企業、社會團體等,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牽頭單位: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民政廳、住建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訪惠聚”辦、財政廳、自治區團委、自治區婦聯)
(十八)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群眾動員優勢,深入開展健康宣傳教育,不斷普及衛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素養。把轉變農民群眾思想觀念、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把使用衛生廁所、定點傾倒垃圾、做好垃圾分類、清理畜禽糞污、整治衛生死角、定期進行消毒、養成文明習慣等納入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各級農民教育培訓內容。持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深入開展衛生創建,大力推進健康村鎮建設。(牽頭單位: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教育廳、人社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自治區團委、自治區婦聯、自治區“訪惠聚”辦)
(十九)完善村規民約。鼓勵將村莊環境衛生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對破壞人居環境行為加強批評教育和約束管理,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倡導各地制定公共場所文明公約、社區噪聲控制規約,開展環境衛生紅黑榜、積分兌換、美麗庭院、“六好”家庭創建評選等活動,提高村民維護村莊環境衛生的主人翁意識。(牽頭單位:民政廳;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住建廳、自治區婦聯) 八、推進鄉村由環境美向產業美轉變
(二十)推進農村宜居宜業。充分利用干凈、整潔、美麗的宜居村莊環境,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興業,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產業興旺協調共進。挖掘鄉村多重功能多元價值,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廣“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農旅融合新模式,開發一批觀光、親子、康養、度假等項目,打造一批以綠水青山為形、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全面發展鄉村旅游業。(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文旅廳)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一)強化資金投入保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安排資金扶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統籌整合中央和自治區財政資金,以“專項+任務清單”方式及時分配下達資金,加快資金支出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研究探索社會資本投資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機制,支持參與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項目建設運營。對工作成效明顯的地區,在安排相關資金時以縣為單位予以傾斜。對于有穩定收益符合專項債權投向的項目,鼓勵地縣按年度專項債權額度安排;對農業農村公益性項目,鼓勵各地采取財政補助、貼息、政策性擔保等方式予以支持。(牽頭單位:財政廳、自治區發改委;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住建廳、生態環境廳)
(二十二)創新完善相關支持政策。鼓勵城市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農房更新和鄉村旅游開發,做好與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等政策銜接,落實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設施建設用地、用水用電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政策。在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下,優先保障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用地,優先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建設。引導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信貸支持。落實村莊建設項目簡易審批有關要求。鼓勵支持村級組織和鄉村建設工匠等承接農村人居環境小型工程項目,降低準入門檻,具備條件的可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自然資源廳、住建廳、國家稅務總局新疆稅務局、銀保監會新疆監管局、人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
(二十三)推進規章制度與標準體系建設。健全村莊清潔、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農村廁所管理等制度。分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領域設施設備、建設驗收、運行維護、監測評估、管理服務等標準制定,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短板。大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相關標準,提高全社會的標準意識。依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創新監管機制,適時開展抽檢,嚴守質量安全底線。(牽頭單位: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建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
(二十四)加強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大農村環境領域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科技研發、聯合攻關、集成示范、推廣應用力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職業教育,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各級干部培訓內容,吸引支持各類人才投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養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家型人才。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信息化,全面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信息化監管水平。(牽頭單位:科技廳、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教育廳、自然資源廳、住建廳) 十、強化組織保障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各地黨政一把手工程。堅持自治區負總責、地縣抓落實、鄉村抓落地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抓好重點任務分工、重大項目實施、重要資源配置等。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要統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督促推動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抓緊細化政策舉措,形成工作合力。地(州、市)黨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促檢查等工作。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要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主要負責同志要當好一線指揮,選優配強一線干部隊伍。鄉鎮、村要一項任務一項任務抓好落實。各地要將國有和鄉鎮農(林、牧)場居住點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范圍統籌考慮、同步推進。(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十六)強化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結合縣(市、區)、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優化村莊布局,統籌考慮村莊發展定位、主導產業選擇、土地利用、房屋建設、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為導向,統籌利用生產空間、合理布局生活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空間,整合各類涉農規劃和工作方案,推進有需求的鄉村編制“多規合一”高水平規劃,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空心村”、已經明確的搬遷撤并類村莊不列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范圍,重在保持干凈整潔,保障農村基礎設施穩定運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自來水管道、燃氣管線及污水處理管網等預埋設施要加強統一規劃、同步施工,避免多頭開挖、反復填埋造成資源浪費。依法高效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審查報批工作。(牽頭單位:自然資源廳;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生態環境廳、住建廳、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工信廳、自治區林草局、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
(二十七)完善推進機制。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督導檢查、考核評價機制,完善以質量實效為導向、以農民滿意為標準的工作推進機制。在縣域范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美麗宜居村莊創建推介,示范帶動整體提升。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系統化、專業化、社會化運行管護,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統籌謀劃、統一管護運營。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各方積極參與,避免政府大包大攬。充分考慮基層財力可承受能力,合理確定整治提升重點,防止加重村級債務。(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住建廳)
(二十八)強化考核激勵。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相關督查檢查計劃,把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本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各級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健全和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驗收標準和辦法,明確目標任務及部門責任。對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一年一考核。2025年年底以縣為單位進行驗收。對整治措施有力、成效明顯、群眾滿意度高的地區,在安排項目時給予適當傾斜。對措施不力、成效不明顯、搞虛假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地區進行問責,并及時報告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查督辦機制,拓寬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十九)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積極挖掘、宣傳和推廣一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典型經驗和典型范例。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充分借助各類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深入開展宣傳報道。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編制群眾喜聞樂見的解讀材料和文藝作品,增強社會普遍認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各族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牽頭單位: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文旅廳、自治區廣播電視局、自治區鄉村振興局)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