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水務洛陽市瀍東污水處理廠
△北控水務秦皇島海港區西部污水處理廠
△北控水務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
據了解,北控水務在京項目已全部完成再生水廠的改造升級,出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IV類標準,主要應用于城市河湖補水、景觀用水、工業冷卻以及市政用水等領域。日前,北控水務參編的《水回用導則 再生水廠水質管理》(GB/T 41016-2021)和《水回用導則 污水再生處理技術與工藝評價方法》(GB/T 41017-2021)獲批發布,這對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行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伴隨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我國碳監測也在加速推進。按照生態環境部安排,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碳監測工作組,在全國牽頭率先開展系統的碳監測調研、方案設計和試點工作。北控水務下屬北京清河北苑水務有限公司、北京稻香水質凈化有限公司入選廢棄物處理行業碳監測評估試點名單。
產業可持續發展正在與“雙碳”目標一同革新,而革新的核心,在于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能力的長足進步。
“技術不固化成產品,就沒有產業未來。”E20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表示,技術產品化水平是產業化水平的標志。產業化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技術的產品化來填平。北控水務不斷攻克軟硬件技術難題,推動技術產品化轉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
其中,北控水務創新探索的污泥雙回流-AOA深度脫氮除磷新技術現已具備大規模工程推廣的技術條件,已在國內首個萬噸級改造項目成功應用,不久前入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白皮書》案例。此外,2021年9月17日,北控水務重磅發布了“北控小藍”生化系統智能控制技術產品(BE-EMR),而且在“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中被正式授予“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技術產品預評選“首批認證技術產品”。據了解,目前北控水務已經形成近百個標準產品模塊,產品力持續提升。
北控水務表示,未來將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對監測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發揮企業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支撐服務作用,助力我國碳監測評估體系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深化多元合作 以“水”匯“江河湖海”
除了內求定力之外,北控水務用流動的“水”,匯聚四海之友,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在外部資源鏈接上下足功夫,為了更加宏偉的目標——成為世界級水務環境服務商,讓“江河湖海”呈現更壯闊的藍圖,做出更多元、更多維努力。
產學研方面,北控水務發揮企業在行業的示范帶頭作用,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切實增強人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充分發揮企業在學院共建過程中的重要主體作用,推進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資源,從校企聯合到校企合作再到校企契合,實現現代產業學院可持續、內涵式創新發展。
北控水務2021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高校持續深入合作,憑借在產學研創新合作、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突出表現成功入選“202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企業”名單。同時,由北控水務與清華大學等高校、企業聯合完成的“市政水處理紫外線消毒與污染物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以完善的技術成果體系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北控水務2021年以來陸續與廣東省珠海市、廣西省貴港市、安徽省安慶市、河南省信陽市等政府單位以及與中國鐵工投資、杭鋼集團、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等企業單位牽手,做到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足以見得,“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態”形成持續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和收益獲取,讓北控水務在穩步快跑的路途上,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本身競爭力,而且能夠經由輻射作用帶動更大范圍內的人才、經濟、科技發展。
在股權合作領域,2021年,北控水務充分發揮“十四五”期間長江大保護的骨干力量,在已有的合作基礎上,再上新臺階。這一年,北控水務屢獲長江三峽集團增持,截至目前,長江三峽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北控水務的股份占比從15.62%增加為15.66%。2021年6月,北京市國資委引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北控集團的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深化股權合作。
寫在最后
據2021年《世界水發展報告》顯示,全球近40億人在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月面臨嚴重缺水,有80%的廢水未經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足以預見,當水資源短缺時,社會面臨多種挑戰,并演變為全球性危機。
2022年世界水日,聯合國將主題定為“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視隱藏的資源)。我國紀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