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地下水資源環境管理
開展國家地下水監測相關工作,嚴格執行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制度,嚴控地下水開采,落實地下水管控指標,優化地下水應急供水深井建設。持續完善城鎮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加大老舊管道維修改造力度。
探索實施報廢井回填工作,防止地下水串層污染。
4.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治理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風險管控、修復方案等應依法包括地下水相關內容,存在地下水污染的,要統籌推進土壤及地下水風險管控和修復。
根據化工園區等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污染擴散,加強風險管控后期環境監管。
(五)提升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
1.健全監測網絡
充分結合水文地質條件,進一步優化整合形成“定位清晰、水土聯動、點位合理、功能齊全”的高水平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國家土壤及地下水環境質量點位優化調整工作。啟動典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定期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研究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固廢處置設施周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開展農用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督促化工類和金屬制品類工業園區等落實地下水自行監測要求;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周邊地下水環境監測。
2.加強隊伍建設
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干部隊伍。推動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提高水平和能力,逐步將執業情況納入信用系統,建立信用記錄。推動形成若干綜合實力雄厚的土壤治理修復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
3.強化環境執法
圍繞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污染地塊安全利用需求,將土壤環境執法納入“雙隨機、一公開”范圍,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執法檢查,重點檢查隱患排查、自行監測、儲罐信息、設施設備構筑物拆除等情況。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地塊的執法監督,探索遙感、無人機巡查等科技手段在土壤環境執法中的應用。加強對從業單位的執法監管,依法查處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的行為。
4.深化科技創新
開展土壤污染成因源解析技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頭控制與治理技術研究;研發受污染農用地污染成因甄別與安全利用技術,探索生態型治理技術在復墾土地上的應用;研發土壤及地下水綠色修復材料,提升治理修復過程中的藥劑安全性;研發土壤與地下水協同綠色低碳修復技術,推動場地治理修復智能化集成裝備研發及升級;針對氯代烴、六價鉻等遷移性強的污染物,比選和集成經濟合理、效果可達的技術,探索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進一步完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風險監測、預警、評估關鍵技術,構建綠色、安全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技術體系。加強各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建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運移模擬和修復技術實驗基地。
5.推進信息化建設
建立跨部門、分層級的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機制;以“底數清、線索清、過程清、責任清、數據精準、實時動態”為標準,整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規劃資源、綠化市容、水務等部門的數據信息,形成土壤污染防治全市“一張圖”。科學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聚焦重點工作動態、建設用地管理、農用地管理、重點監管單位、地下水管理、監測與環境質量、行業管理、問題處理等重點要素,提升土壤治理數字化能力,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各方主體責任
各職能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加強部門協同和分工協作,圍繞“統”的目標,形成“分”的合力。各區人民政府是實施本規劃的主體,切實落實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生態環境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分階段進行調度評估。
(二)強化法規建設,健全標準規范體系
加快研究土壤污染防治領域法規和配套制度,研究土壤及地下水等風險管控指標體系,識別優先管控污染物及重點行業特征污染物,制修訂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系列技術規范,繼續完善土壤及地下水相關標準規范的建設,為土壤環境全過程監管提供政策支持。
(三)加大資金投入,拓展融資保障渠道
根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規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要求以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需求,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多渠道保障土壤污染防治重點領域資金投入。探索建立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落實污染防治、環境保護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規定,支持污染治理修復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四)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有效監督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媒體,結合“六五”環境日、世界土壤日等重要環保宣傳活動,宣傳普及土壤及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公眾生態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暢通公眾投訴舉報意見建議渠道,強化群眾對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的監督。推進土壤及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融入黨政機關、學校、工廠、社區、農村等環境宣傳培訓工作,大力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保護土壤及地下水的良好氛圍。
附件:
相關閱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