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新污染物排放控制。強化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監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督促企業落實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健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體制。全面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淘汰和限制措施,強化綠色替代品和替代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石化、涂料、紡織印染、橡膠、醫藥等行業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
加快淘汰、限制、減少國際環境公約管理管控化學品。淘汰六溴環十二烷、十溴二苯醚、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酸氟,基本淘汰短鏈氯化石蠟、全氟辛酸等一批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面禁止含汞體溫計、含汞血壓計生產,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企業單位產品用汞量不高于49.14克,且持續穩中有降。鼓勵和支持研發應用無汞催化劑和工藝、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品和技術。嚴厲打擊持久性有機物非法生產和使用、添汞產品非法生產等違法行為。
第五節 提高核與輻射安全水平
防范核技術利用領域安全風險。健全省級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核技術利用單位及輻照、探傷等高風險活動輻射安全監管,全面建立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實時監控系統,強化高風險移動放射源與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管理,督促核技術利用單位建立健全輻射安全長效機制。完善省級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防范建設,確保全省廢舊閑置放射源100%安全收貯。有效控制重特大輻射事故發生。
推進放射性污染治理。建立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輻射環境安全監管企業名錄動態更新機制。納入監管范圍的企業自行開展輻射環境和流出物監測,監測信息及時向社會公開。加強伴生放射性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開展現狀調查和分類處置研究。研究制定《河南省伴生礦輻射環境安全管理辦法》。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持續優化監管機制,完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分級分類安全監管制度,加強輻射類建設項目事中事后監管。開展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推進放射性物品運輸等行政許可改革,推進輻射安全許可證、放射性同位素審批備案事項線上辦理。加強核燃料過境運輸監管。加強重點輻射污染源、電磁輻射設施監督性監測。強化核安全文化宣傳和培育。
提升核與輻射監測能力。優化點位布設,建成各地全覆蓋、敏感區域和重點區域兼顧的省控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強省級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建設,完善核與輻射信息化平臺,各地形成與監管職能相適應的輻射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
提高輻射事故應急能力。完善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及實施程序,建立常態化、制度化應急演習機制,提升跨區域輻射監測應急支援能力。完善涉核社會風險預警和輿情管控機制。
第八章 深化改革創新,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形成與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一節 健全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
落實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完善省負總責、各地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落實各級政府生態環保責任。省委、省政府對全省生態環境治理負總責,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組織落實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加大生態環境資金投入。市、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具體責任,統籌做好監管執法、市場規范、資金安排、宣傳教育等工作。加強各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健全部門協作機制。堅持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落實相關部門責任??茖W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推進落實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及其他相關規定,推動各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大生態環保格局。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將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延伸和補充,適時對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及省管國有企業開展督察。將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四水四定”及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納入督察范圍。按規定開展例行督察和督察“回頭看”,針對突出問題,及時開展專項督察。落實督察整改閉環工作機制,壓實整改責任,推動整改落實,促進問題解決。
第二節 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
落實企業生態環境責任。推動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理念,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化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嚴格執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排污企業依法主動公開環境治理信息,鼓勵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等。
培育規范環境治理市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打破地方、行業壁壘,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與服務投資、建設、運行。加強環境治理行業監管,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支持環境治理整體解決方案、環保管家、區域一體化服務模式、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等創新發展。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單位污染治理效果評估制度。
推進環境權益交易。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深入推進排污權、用水權交易,爭取國家支持我省建設區域性用能權交易中心,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開展合同能源管理、綠色產品認證、能效標識管理等工作。強化碳排放交易與其他環境權益類市場的統籌協調。
完善價格收費機制。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完善并落實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和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機制。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農村地區探索建立農戶付費制度。完善“兩高”行業差別電價、階梯電價、超低排放差別化電價政策。落實清潔取暖政策及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政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