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以“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提質發展的路徑探討”為主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辦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系列沙龍第一期在北大環境學院劉水樓召開。本次沙龍活動邀請了學院領導、老師就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開創校企合作新局面、助力環境產業高質量升級展開工作思路與路徑的交流探討。
12月14日,以“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提質發展的路徑探討”為主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以下簡稱“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辦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系列沙龍第一期在北大環境學院劉水樓召開。本次沙龍活動邀請了學院領導、老師就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開創校企合作新局面、助力環境產業高質量升級展開工作思路與路徑的交流探討。
在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傅濤博士主持下,會上各位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和過往產學研合作的一些經驗與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交流活動開啟了北大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新的變革思考,也為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未來創新推進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礎。
以引領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助力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己任,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未來將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系列主題沙龍活動為交流與鏈接平臺,聯合環境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圍繞產學研工作持續開展理論研究與產業實踐。本藍皮書以第一期主題沙龍形成的思考觀點為基礎整理而成,供產業界參考。
環境產業亟需高質量升級發展的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拉開了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高質量升級發展的序幕。報告同時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新時代背景下產學研工作奠定了基調,提出新的要求。
作為最貼近百姓民生福祉的環境服務產業,我國的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環境服務基礎設施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但量大并不代表高質,環境產業的高質量升級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在此背景下,以新工科建設服務于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為環境產業注入科技動力,拉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拓展產學研深度融合新局面,將是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強驅動力
環境產業經過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以工程化建設為主要特征,過去驅動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動力來自政策、工程、資本、社會關系等,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環境產業,其本質更像是建筑工程行業。以工程項目為主導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往往依托于設計院的前端導入,圍繞項目建設的科技研發與應用,施工方案代替了科技研發,形成了工程項目式的科技驅動現象,科技創新很難做到產業化,導致行業對技術重視程度低、企業持續研發投入不足等現象,從而陷入一種“重工程輕技術”的怪圈。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成為新時代對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的新要求。科技創新成為社會各個行業重點關注和積極探索的方向,逐漸代替以工程為主導的技術應用體系,成為驅動環境產業升級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產學研深度融合就是從技術通往產業的橋梁。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挖掘科技驅動力的核心
如何構建技術到產業融通的橋梁,最大程度挖掘科技創新的產業驅動力,這需要從社會管理學的角度來思考產學研的本質,產學研合作的本質就是一套社會管理的機制體系。
首先,作為驅動社會活動的機制,產學研合作要明確統一目標。作為協調不同主體參與產學研工作的機制,要在各個主體核心訴求之上明確一個投身產學研工作的共同目標,就是釋放提升科技生產力,推進社會事業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這是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共同奮斗的目標。
其次,作為一項驅動社會要素發展的機制,產學研深度融合要重點探索應該驅動哪些要素,如何驅動來釋放科技生產力。從參與的主體來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圍繞產學研工作,可提供政策、技術、資本、人才等不同的社會要素,如何驅動這些要素來形成一套順暢的科技成果產業轉化體系,發揮政策支持力、技術創新力、資本驅動力、人才培養力,這需要將產、學、研各個層面現有的機制進行打通和融合。
新工科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支柱之一
新工科建設的第一要務是教書育人,是教育和培養符合未來國際競爭需要、領跑世界科技創新前沿、深化科技生產力實踐的人才。所以新工科不僅僅是夯實教書育人和知識傳播的教育基礎,更要注重人才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具備鏈接社會與產業實踐的培育功能,讓學生更貼近到科技實踐應用領域,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深入合作,聯合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
新工科體系建設的第二要務是科技創新和研發,而科研要服務于錯綜復雜的實踐,需要多學科能力的融合。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系統、循環、優化的復雜問題,不是工科或者理科能夠完全解決的問題。同時,生態文明以人文的視角建設生態環境,貫穿于工科理科,也包括文科。所以新工科是服務于多學科融合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實踐。
北大在新工科建設方面有基礎、有強項,但如何把文、理、工科做到融通,在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同時真正推進落實產學研的融合,首先是研究新工科體系建設的鏈接與融合,將產業服務與產業實踐納入進來,幫助更多的環境企業成長、助力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