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升審核整體質量。省級負責甘肅省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中的火電、鋼鐵、有色金屬采選及冶煉、石油、化工、危廢等重點行業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市州負責本轄區內除省級負責外的其他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各級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嚴格按照國家《清潔生產審核評估與驗收指南》標準要求和清潔生產審核評審、驗收程序,依據《甘肅省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編制指南》和《甘肅省清潔生產驗收報告編制指南》,嚴把審核、驗收質量關,加強項目審核管理,提升全省清潔生產審核整體質量。加大年度審核實施企業清潔生產培訓力度,提高清潔生產審核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培訓質量,建立長效性的清潔生產培訓機制。各市州對當年實施審核的企業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清潔生產審核辦法》宣貫,省廳組織省環科院清潔生產指導中心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培訓。
(六)探索小微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差異化管理。根據企業生產工藝和對環境影響程度等不同因素,探索建立適合小微型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技術方法,簡化評估驗收流程,創新引導小微型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積極性。
(七)開展清潔生產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相關研究。圍繞落實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推動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創新完善,加強清潔生產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技術支撐能力。歸納總結本省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以來在清潔生產制度建設、管理執行、技術支撐、審核成效等多方面的初步成效,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困難和不足,完善清潔生產審核管理措施和技術方法。遵循生態環境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總部署,開展本省重點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學研究和試點推廣。
(八)強化清潔生產審核績效統計核算。結合現有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工作管理措施,強化清潔生產審核績效統計核算。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重金屬減排量等十大指標納入清潔生產審核績效統計。
(九)建立健全部門聯合聯動機制。結合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日常執法檢查,對各市州及企業清潔生產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抽查檢查,強化清潔生產工作的日常監管,完善清潔生產考核指標。實施清潔生產審核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許可制度、環保信用評價制度等聯合聯動。積極配合發改、工信、市場監督、財政、工商、金融等有關部門的聯動,積極推薦符合清潔生產水平要求的企業,申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積極支持符合清潔生產水平要求的企業申請相關政策扶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組織領導,繼續實行“兩級審核,分級管理”制度,把清潔生產工作與其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籌謀劃,統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務求實效。各市州每年 2 月底之前,將上年度轄區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情況、審核績效等梳理、匯總后報告省廳。
(二)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要求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應積極提高主動性和責任意識,按照《清潔生產審核辦法》相關規定,自行或委托有技術能力的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開展審核工作,為審核質量負責。各市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第十七條和《清潔生產審核辦法》第十一條,督促企業落實相關信息強制性披露,并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審核任務。對違反有關規定的企業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相關條款處罰。
(三)健全技術與服務支撐體系。推進清潔生產信息系統建設,按照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進度,適時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全流程網辦。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為清潔生產審核提供專業支撐。要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產審核專家庫,明確入庫條件,集中考核,動態管理,確保公平公正,科學規范。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借鑒其他地區先進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加強培訓,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對企業、咨詢機構、清潔生產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清潔生產專家等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提升清潔生產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
(四)強化資金保障與監管。各市州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要求,將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經費納入本級年度預算,給予資金支持。加強調度檢查,對進展滯后的市州,省廳采取預警、通報、約談和強化監督等方式進行督導。對于不按期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或提供虛假審核報告的企業,將通報批評、限期整改、依法處理;對不按照規定內容、程序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弄虛作假、提供虛假審核報告的咨詢機構,責令其按照《清潔生產審核辦法》第十六條進行改正,并公布其名單,在未滿足規定的要求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不得再受理其清潔生產相關業務。
(五)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清潔生產宣傳方式,各市州將年度轄區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情況、審核企業數量、完成率、節能減排績效、獎懲措施執行情況、宣傳培訓情況等梳理、匯總后形成公報,并在本級生態環境門戶網站發布。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開展先進企業清潔生產案例推廣和宣傳,增加社會對清潔生產的認識深度。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共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