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吳明紅教授
吳明紅,1989年本科畢業于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1992年獲上海科技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4月參加工作。現任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環境工程學科帶頭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委專家評審組成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特邀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技術應用分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教育系統勞模協會副會長等職。
吳明紅教授作為上海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輻射技術在環境中的應用"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環境污染與健康"學科帶頭人,一直從事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應用以及新材料制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在內的15項國家及上海市重大項目研究工作,在輻射技術有效處理難降解有機污染物作用機理及應用、污染物檢測分析、輻射場數值模擬應用以及輻射制備多功能智能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并先后獲國家光華工程科技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0多項,多項專利得到推廣應用,建立了兩個產學研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SCI他引10000多次,H因子42。其中部分論文被 Nature 亞太地區網站列為Featured highlight或被選為封面文章。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 高翔教授
高翔,男,漢族,1968年10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9月畢業于浙江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嘉興研究院院長,國家環境保護燃煤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主任。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4年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2015年被評為浙江省特級專家,2019年當選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士。
高翔教授長期致力于能源與環境領域減污降碳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在能源電力、船舶航運等行業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構建了多污染物高效協同控制技術體系,攻克了電廠超低排放、船舶尾氣高效凈化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規模化工程應用,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主持和參與制訂了國家及行業標準共70余項,推動了國家大氣環保裝備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60件、國際專利7件;發表論文260余篇。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沈其榮教授
沈其榮,現任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有機(類)肥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曾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領域主題專家、國務院學位會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學部專家咨詢委員、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組組長等職務。
沈其榮院士長期從事有機(類)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與推廣工作,技術工藝被全國666家企業采用,為中國有機(類)肥料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機肥為核心技術的防控土傳病害綜合技術體系效果顯著,為經濟作物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省部一等獎6項;第一完成人獲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78件,其中51件在企業轉化,獲得專利直接轉讓經費3800萬元,1件獲中國專利金獎,2件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楊為民教授
楊為民,化學工程與技術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催化新材料及反應工程與工藝的研究,為解決傳統乙苯生產技術對環境的危害問題,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展了乙苯綠色化生產技術的研發,大膽突破國外同類催化劑制備的傳統思路,發明了分子篩“形貌控制”、“孔道修飾”等多項技術,創制了高性能乙苯催化劑,并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針對我國缺油富煤和生物質豐富的資源特點,楊為民和他的研究團隊開展了原料多元化乙苯技術研究,發明了苯和生物乙醇為原料生產乙苯的新工藝,通過發展“分子篩二次轉晶”、“酸中心超穩化”等催化劑制備核心技術,大幅提高催化劑抗水耐硫性能,創新了適應原料多元化的反應-分離工藝,2007年,建成世界首套以煤基焦化苯和生物基乙醇為原料的乙苯生產裝置,推動了石油化工與煤化工、生物化工的有效結合;針對國內外煉廠尾氣長期作為低品位燃料而無法得到高效利用的問題,楊為民領導科研團隊開展了烷基化催化劑、反應工藝及成套技術的開發,取得了催化材料創制、催化劑制備工藝和多段層式反應器等關鍵技術突破,開發成功了高效節能型煉廠尾氣資源生產乙苯成套技術,綜合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推廣應用于青島煉化、寧波大榭石化等多家企業,使煉廠尾氣變廢為寶,顯著提高了煉油企業的經濟效益。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