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強污泥規范化處理處置。聚焦污泥安全處置,統籌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城市廢棄物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管網清疏污泥處置設施,新建改造設施7座,新增處理處置能力320噸/天,逐步完善污泥處理處置市域互為保障體系。建立污泥轉運和處理處置全過程可追溯的監管體系,污泥運輸車船全部安裝GPS動態跟蹤儀器,對污泥的運輸實施網上全過程、全方位監管。
6.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聚焦農污全面處理,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距離市政污水管網較近的村莊原則上采用接管方式,對862個未治理自然村開展污水治理,力爭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00%。評估已建設施,對退化和落后設施改造提升,對太湖、陽澄湖一二級保護區、重點國省考斷面關聯村莊的獨立設施,不能達到出水水質要求的,優先采用接管方式改造提升。落實縣、區級統一運維,強化長效管理,提高信息化監管水平,加強日常考核和監管,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出水達標排放。
(二)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工程。
7.消除污水直排和混排口。進一步摸排農貿市場、小餐飲、夜排檔、農家樂、理發店、洗浴、汽修洗車、洗衣店、小診所等“小散亂”排水戶和在建工地、垃圾中轉站的排水水量、水質、預處理設施和接管等情況,建立問題清單和任務清單,及時整治,并按要求分類辦理排水許可或污水接納手續。推進城鎮建成區非雨出流排口、入河排污口、暗涵內排口、沿河截流管道等排查,科學消除雨污管道錯混接和污水直排口,有效管控合流制系統雨天溢流污染,消除污水入河源頭。
8.整治陽臺和單位內部排水。進一步排查居民小區、商業綜合體、公共建筑和單位內部雨污水管網錯混接和總排口接管等情況,摸清雨污水去向,查明問題,落實責任,實施內部雨污分流改造。實施陽臺污水收集處理,新建小區陽臺設置獨立污水收集管道,老舊小區陽臺污水采取雨污分流改造或截流措施。加強對一樓或地下車庫等排放的生活污水進行接納處理,對老舊小區不規范接駁進行整治,并研究落實管控機制,防止居民將外移污水立管接入雨水管網。
9.規范工業企業排水。加快推進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質處理,工業園區逐步配套建設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對廢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不能接入污水處理廠的、按規定自行處理直接排放的廢水和尾水不得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已經接入的限期退出;允許接入的,經預處理達標后接入。加強對納管企業的水質、水量監測,督促企業在市政管道接駁處設置檢查井,安裝在線監測系統和流量控制設施。開展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內部的雨污分流改造,消除污水直排和雨污錯混接等問題。
(三)實施城市水環境改善工程。
10.消滅劣Ⅴ類水體。落實2021年第1號總河長令“消劣爭優”攻堅行動要求,進一步排查城市建成區水體,對已排查出的170條劣Ⅴ類水體,要進一步摸清污染狀況、污染來源,按照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污水全處理的標準,加強控源截污,優先開展關聯排水區達標建設,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
11.加強生態尾水利用。充分利用高壓走廊、高速走廊和經過生態改造的支河,斷頭浜等,因地制宜推進尾水生態濕地建設,提高尾水安全性。利用河道改造功能濕地的,加強選址論證,確保河道防洪排澇安全。充分利用高質量生態濕地尾水,作為河道生態補水,實現尾水資源化利用,新增尾水生態濕地10處。
12.打造清水精品河道。每個地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片區或河道,高標準打造排水達標區,建設零直排樣板區或零直排河道,針對性補充生態修復措施,有條件的引入污水廠高品質尾水或進行補充水源預處理,并對河岸環境開展優化整理,形成水清、岸綠、景美的精品河道,提高污水治理的顯示度和群眾獲得感,將污水治理成果轉化為高品質環境公共產品。
(四)實施建設管護質效提升工程。
13.提升設施質量管控水平。高質量實施污水處理廠、管網、泵站、濕地、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等工程建設,規范招標投標管理,提高工程勘察設計質量,嚴把材料和施工質量關。鼓勵建立管材、設備等合格供應商名錄,優化管材質量抽檢措施,加強隱蔽工程檢查和驗收,嚴格開展管道驗收前的閉水試驗和CCTV檢測,構建建設項目可追溯、可追責的質量管控體系,全面提升排水設施建設質量。
14.提升設施養護管理效能。完善排水GIS系統,管網巡查、檢測、修復、養護等信息及時錄入GIS系統,充分發揮GIS系統在管護方面的作用。建立定期檢測機制,污水管網5~10年開展一次結構性檢查,1~2年開展一次功能性檢查,對檢測發現的問題,按計劃開展修復。實行污水管網低水位運行和“廠站網河”一體化運行,減少污水外溢和外滲。制定市政管網、小區、單位庭院、農污設施等養護標準,推行標準化、規范化養護,提高機械化養護水平,建立完善的養護質量考核機制。
15.提升排水信息管理水平。推進蘇州排水智能化試點建設,加強與蘇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力度,實現資源共享。建設排水感知系統,完善排水感知網絡,建成覆蓋廠站網河和農污設施的在線監測系統和聯調聯控系統。完善智慧排水應用系統,把信息化技術與業務工作流程相融合,加強排水系統水量、水質、運行狀況等在線監管,開展線上巡查、考核,提高工作效率。探索監測預警、智能分析、集中調度等運用,形成智能化綜合平臺,實現廠站網河一體化調度、城市排水防澇預警調度,提升智能化管理調度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統籌。各市、區人民政府是實施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的責任主體,應強化政策銜接和工作統籌,協同推進方案實施。各級高質量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納入重要工作內容。強化屬地責任,實行任務網格化包干、工作區塊化管理,各地應制定分年度任務計劃,發揮河長制作用,扎實推進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工作。
(二)理順管理體制和監管機制。為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集約利用資源,擯棄重建設輕管理、重工廠輕管網的觀念,在全市推進排水管理體制改革,徹底解決污水管網存在的管理主體復雜、標準不一、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等問題,構建責任明確、邊界清晰、監管嚴格、運轉高效的排水管理體制。著力規劃引領協同,推進建設和管理運行全過程監管,發揮部門協同和聯合執法效能,提升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形成統一高效、科學規范、執行有力的管理新機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