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利提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管理的空白地帶。具有大口徑水表屬性和特點的DN40/50水表,該口徑范圍不乏一些水量比較大的工商戶和分區管理中的四級和五級分區考核的對使能數據高度需求的重要應用點和環節。可我們大部分水司依然按照小表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不規范的選型、長期偏差運行、一表終生制等屢見不鮮。就去年市場監管總局頒布的新的計量器具監管目錄可以看出,DN50以上水表不再需要型式批準和強制檢定,即便該舉措是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落實“放管服”改革,但對DN40/50口徑范圍的監管并未將其排除在外。基于此種狀況,我們在確保性能有所提升且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對外觀做了一定的優化,保障在該領域的適用性,再結合制定完善選型規范,通過有效的傳輸方式建立起數據的過程管理,從而真正實現該領域范圍對使能數據的需求。
計量數據過程管理
朱小利提到,首先,對于數據傳輸體系的構建,數據通過從感知層到平臺層,要做到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其次,數據規則的制定,需要針對不同的應用環節設置獲取數據的顆粒度、靈敏度和感知度,從而確保捕捉到的數據的實用性,使其更適用于分析決策;再次,對于數據交互的規則,則便于我們建立統一的規范和管理標準;最后,對于數據通信的選擇,從便捷性角度出發,不論是485、4G、NB-IoT、LoRa,因地制宜的選擇通信方式有利于我們更及時、有效的傳輸數據供后臺分析使用。
計量數字化催生新表務管理
計量數字化催生新表務管理。通過一系列的數據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不難發現,基于精確的計量過程數據來擴展決策分析的維度,從抄表的方式到服務管理的需求,深入挖掘數據衍生的應用。
1、選表,從按技術參數選表到按應用場景選表。不再按照單一追求技術的參數、先進性進行選表,而是根據我們對需求側使能數據的需求進行選表,通過場景需求進行選表。
2、管表,從側重表計本身到側重計量數據。我們不再側重表計本身,而是側重表計為我們帶來的數據質量的高低與否,真實與否。
3、用表,從收費依據到管理考核再到服務延伸。
4、修表,從結果補救到過程預防。對于修表這一塊,可以把表具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植入到里面,對于在線運維的表具和替換的表具做一定的檢測、鑒定和評估。評估之后,就可以了解不同計量器具的生命周期,這樣水司可以基于表具運維數據做一些增殖性的服務。
基于運維需求和對高質量數據的需求,上海肯特基于邊緣計算搭載GNSS KEFD系列電磁水表重新定義了末端計量,水表不再是冰冷的計量器具,華麗變身分布于整個市政管線各個重要位置的小小“表務管理員”,通過表具在現場建立起片區表務責任制,明確片區表具歸屬,實時保持與相關責任人密切互動,配合水司現在的網格化管理,從被動的運維轉變為主動的運維閉環。原本需信息部門、營業部門配合稽查部門長達數年之久的臺賬梳理和定位工作,現在即可一鍵生成;不再滯留于現役表具計量狀態長期處于盲區的管理狀態,通過現場表計的運行情況,制定出更適用的檢表規范進行計量管理;運維工作被動變主動,及時性和規律性顯著提高,必要情況下,還可協助稽查和客服工作有效開展。
朱小利表示,首先,基于水務數據化的發展,推動計量端的數據化,基礎數據是基礎,需要摸清家底,通過定位自動導入GIS建立表計檔案。
其次,運行數據是抓手,通過自我評估診斷形成健康指數。
第三,大數據分析是依據,這里強調的大數據并非是單一、冗雜的大數據,強調的是使能數據形成的大數據。
第四,智能算法是預測,通過人工智能建立預備案,建立起智能水表的規則與服務標準。
第五,建立標準是長效。建立智能水表用表規則與服務標準。朱小利特別強調,表具使用之后,長效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希望這個規則是動態的,根據實際運用的情況況不斷變化完善。
朱小利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在提供高質量數據的計量載體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有力地推動水務數字化朝著行業良性發展的方向轉型。
第二,運維保障體系是建立智慧水務數字高塔的前提,任何高塔的建立制造都需要提前建立這樣的保障體系,無論是制度層面還是流程層面。
第三,數字化的計量將助力供水服務高質量的提升。計量數據不再只是服務于抄表和營收,后續也可以解決運維、管理以及服務的問題。不僅僅著眼于現在營商環境的優化和清費順價的要求,從更長遠來看,亦將助力于已然到來的水務數字化時代。
點擊查看:2021(第六屆)供水高峰論壇專題報道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