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宋燦輝著迷于厭氧技術,覺得它能把污水轉換成清潔能源,一定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一項關鍵技術。工作后,他對環衛行業滲濾液處理癡迷,關注的是固體廢棄物處置(填埋和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
如何低耗高效穩定地解決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問題,是宋燦輝在2007年至2011年一直專注研究的課題。
宋燦輝后來選擇創業,也是因為想要在工作實踐中探索更好地解決滲濾液問題。他認為,水處理的本質就是“高效反應器+高效分離”。“膜分離”是一種高效分離技術,大部分人對膜技術的詬病在于膜材料,膜的本質就是材料問題,材料問題解決了,就能從本質上解決膜在實際應用過程的問題。
2008年左右,在實踐過程中他發現了來自住友電工的POREFLON材料:15年使用壽命,可以耐受強酸強堿,超強的親水和耐污染性能……“太優秀了!”他說,當時的心情就像“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開朗,又妙不可言。這也正是蘇科當年成立并攜手住友電工的原因,雙方秉承著“為水環境治理提供節能降耗的可持續管理方案”的共同使命。
13位創始人中還有兩位曾就職于主營污水處理廠自控系統的老牌公司中自控,一位是金控數據創始人、董事長楊斌,另一位是創臻環境創始人、董事長陳健。
不過倆人同事時間并不長,2008年陳健加入中自控,楊斌同年離開。后來都創業也只能說是環境領域一個不算罕見的巧合。
楊斌,在2015(第九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
楊斌2008年創立金控數據,業務主要包括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集成業務和工業信息化管理服務業務。13年間,金控數據從自動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見證了我國智慧水務技術的迭代與發展。在2013年云概念誕生后,楊斌的思維也進一步開闊,在此后,他決定從之前寬泛的從事“智慧環保”領域,聚焦智慧水務領域,并開始嘗試用SAAS模式開展智慧水務業務,平臺名稱叫“數礦”。
而因家庭遭遇變故重新思考人生的陳健于2013年初次創業,創立卓控,顧名思義,這也是一家以自動控制為主業的公司。這家公司依然存續,但已不是陳健的主要創業目標,他說:把這個行業摸透之后,就發現它的門檻不高。因為系統集成這些東西,儀器儀表、plc軟件、電纜、大屏,價格都非常透明,行業利潤就很薄了。他在做得非常專業的情況下也只能是比同行略好一些。
陳健
2015年后,陳健加入中科博聯,“泥水不分家”,客戶群體一樣,從污水到污泥顯得順理成章。因為很多事情無能為力,他選擇離開中科博聯,于2018年12月創立創臻環境。他憑借自己的才華獲得了中自控和中科博聯的青睞,但他不愿止步于此,更渴望自由地決定奮斗的方向。
與陳健一樣,尼科控股創始人、總經理紀寶銅也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而且他創立的公司跨界幅度更大。
他在做業務獲取第一桶金后,即開始創業歷程,先后創立河北世源管道、滄州集億電子商務、滄州萊奧科技、云司圖、沃特仕等公司,這些公司都還在運營。
紀寶銅(他給自己的微信頭像設計了LOGO)
為了能更好地經營,紀寶銅決定出國去讀MBA,在讀語言預科時,他的老師張曉春(燕山大學環境系的創始人之一)給他打電話說,“污泥無熱干化技術”研發完畢,可以市場化了。
紀寶銅回國之后先調研市場,拿定主意后跟老師一起成立了秦皇島尼科環境有限公司(尼科控股前身)。在老師的召喚下,他放棄了讀MBA,決定投入到環境領域的創業中。
蓋亞環保創始人、董事長柴喜林本碩博均畢業自中南大學,先后在中國中鐵隧道局任技術總工、項目經理,2015年8月創辦了江西蓋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中南環保研究院,并兼任江西省有機廢水工程技術中心主任。
柴喜林
博泰環保創始人、總經理朱陳銀2002年起就職于雪浪環境,歷任工程師、項目經理,2007年創立無錫博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在鹽城投資興建生產基地,創辦江蘇博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朱陳銀
他說創業還是因為看到垃圾焚燒領域煙氣處理系統及輸送設備,有很多產品包括整個工藝系統都是進口的,設備使用和維護服務方面不到位,他和團隊認為有機會通過國產化在這個領域創立自己的事業。
力鼎環保創始人、董事長何海周,也兩次創業,他說自己選擇創業,是順其自然。
何海周
第一次,他剛剛大學畢業不久,因為不甘于職場里的朝九晚五,在家人支持下,憑著“這個想法很不錯值得好好干”的“創業沖動”一頭就扎進了商界,社會給這個懵懂的年輕人好好上了一課。
如果說第一次創業是“不甘平凡”,何海周第二次創業堪稱“水到渠成”。一直在環境產業專注于分散污水細分領域積累了大量產業資源,當時社會上也有明顯需求,可是缺少一個能夠跟市場真正有效對接的自主平臺,在與合伙人袁金梅的一次短暫交談中,江蘇力鼎環保裝備有限公司應際而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