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持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引入三峽集團全資子公司長江環保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2020年12月29日,長江環保集團與公司簽署《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擬以現金認購52,609,700股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本次協議轉讓和非公開發行完成后,長江環保集團將持有上市公司24.61%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許國棟和中持環保合計持股比例為18.85%。
相關閱讀
中持股份實控人或變更 28日起停牌三方聯手拿下宜昌垃圾焚燒項目
2020年最后一個月的最后兩天,行業又出了個大新聞,新聞的主角在行業內都不陌生。
12月29日,中持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引入三峽集團全資子公司長江環保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2020年12月29日,長江環保集團與公司簽署《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擬以現金認購52,609,700股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本次非公開發行完成且存量股份過戶完成后,長江環保集團持有公司62,726,950股股份,占公司本次發行后普通股總股本的24.61%。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長江環保集團為公司關聯方。因此,長江環保集團與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構成關聯交易。
根據當日晚間發布的《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屆監事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決議》,本次協議轉讓和非公開發行完成后,長江環保集團將持有上市公司24.61%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許國棟和中持環保合計持股比例為18.85%。
昨天新聞發出后,業內驚呼,“三峽要一統江湖了。”
本月,三峽增持北控水務股份至15%;今年5月,三峽系收購納川股份15%股權,成為納川股份第二大股東。截止目前,興蓉環境、啟迪環境、武漢控股、旺能環境、洪城水業、雄安浦華等水務、環境公司都有了三峽系身影,國禎環保也曾與三峽有過一段擦肩而過的情緣。
那么這一次又有什么特別的?三峽并購中持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根據公開信息,中國水網在這里推演一番。
無實際控制人:“混改”潮中的另類
從公告中可以看出,這一次與中持的攜手,是三峽集團截至目前唯一一次擔當大股東的合作,它之前收購過很多公司股權,都是小股東,最多是第二大股東。
成為大股東,但并不是實際控制人。合資后的中持股份從有實際控制人狀態變成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這是目前環境領域國有民營合資以后,我們看到的唯一一個無實際控制人案例。因為通常在合資以后,民企都變成了國有控股企業。比如,碧水源與中交集團,中國城鄉成為碧水源控股股東,中交集團成為碧水源的間接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看來混改不一定就意味著各級國資委控股企業,也不一定意味著原有民營企業經營管理團隊重大調整。
混改后的民企,資本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活力都想要,那么“無實際控制人”也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途徑。當然也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雙方情投意合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同床異夢者恐怕無法做到。
三峽并購中持的關鍵詞:長江、技術
從公開信息中可以看出,此次三峽入主中持是典型的產業投資、戰略投資行為,雙方將通過形成合適的產業結構,長期共同發展。
三峽對中持并購的真正用意離不開兩個關鍵詞:長江、技術。
長江大保護污水處理投資建設的核心主體是三峽集團。但如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在“2020水業戰略論壇”上所言,“共抓大保護”的這個“共”字對三峽來說很重要,長江環保集團希望組織、協調、帶動、引領各位行業同仁,在長江大保護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
三峽集團參股或投資合作的企業中,有不少為全國及長江經濟帶地方水務龍頭、專業技術企業。而中持在2017年上市后,“業務南移”,相繼在安徽、上海、江蘇等省市完成業務布局,正與長江環保集團的總體戰略不謀而合。
上述決議中稱,此次雙方合作的戰略,基本目標是把中持股份打造成環境科技領軍企業。
在雙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里,中持推行的以概念廠為代表的未來水廠建設運營,工業與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處置等內容都在內。
根據雙方擬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長江環保集團與將上市公司定位為長江大保護事業的重要參與方,支持上市公司參與長江大保護工作并發揮積極重要作用,包括發揮上市公司技術優勢,參與長江環保集團業務發展,持續為長江環保集團打造示范項目。
所以,這次的合作堪稱資本與技術的強強聯合,三峽的目標也十分明確,就是通過產業投資模式在環境科技領域獲得實力企業助力,從而在長江大保護事業當中,豐富其內涵,同時在技術方面也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