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備受政策關注的朝陽產業,也是一個極度缺錢、因為“錢荒”使得不少民營企業被迫“賣身”的尷尬產業。因此,面對這個前景大好、但又無奈缺錢的產業,對于環保企業來講,尋求上市、拓寬融資渠道就顯得異常迫切了。雖然前兩年有一些民營環保上市“前輩”,在資本市場跌了跟頭,不得不交出控股權,引入國資救濟“紓困”(詳情點擊:2019多家環保民企“易主”,是形勢所迫還是大勢所趨?),但是依舊未能阻擋其他環保“后浪”前仆后繼沖擊IPO的熱情。根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止12月14日,今年上市過會的環保企業已高達28家,成為環保企業上市IPO的“大年”。之所以出現這一熱潮,與2020年寬松的貨幣環境有關,但關系更大的,則是科創板和創業板新推行的“注冊制改革”。
01
一周一家 今年IPO過會上市環企高達28家
1月6日,僑銀環保敲鐘上市,現在想起來好像還恍如昨日。不知不覺間,2020年就只剩下最后兩周了?;仡欉@一年,自僑銀環保敲響深交所“新年第一鐘”至今,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環保產業內已有僑銀環保、萬德斯、北控城市資源、玉禾田、金科環境、三峰環境等在內的14家環保企業,先有成功掛牌上市(如圖一所示)。
圖一:2020年成功掛牌上市的環保企業,有14家
而接下來,還有同興環保、通源環境、太和水環境科技、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海天水務、盛劍環境、華新綠源環保、中蘭環保等在內的14家企業核準過會,準備敲鐘上市(如圖二所示)。
圖二:2020年,核準過會的環保企業,有14家
細數下來,今年,掛牌上市、核準過會的環保企業已經高達28家。
剔除被疫情耽擱的三個月,以及尚未結束的12月,8個月時間里,共有28家環保企業沖擊IPO成功,幾乎每個月都有3-4家環保企業上市。
也就是說,基本上每過一周,就會有一家環保企業傳來好消息,要么核準過會,要么掛牌上市交易。
僅在剛剛過去的11月,就有6家環保企業脫穎而出。“雙十一”當天,兩度沖擊科創板的金達萊掛牌上市,元琛環保、盛劍環境、華新綠源環保、天源環保、中蘭環保也先后闖關成功,IPO首發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
看樣子,雖然臨近年關,但證券金融機構也沒歇著,對環保行業依舊青睞,獲批受理提速了不少。
總體上,今年環保企業上市數量之多、受理獲批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過往年。
02
主板偏少 近8成企業選擇登陸科創板、創業板
28家上市過會的環保企業,有什么特點?
首先,從企業所屬的地域劃分。北上廣深一線大都市經濟最為發達,對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也最大,其中孕育出一波中型環保企業做大上市,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因此,今年過會上市的28家企業中,有11家是北上廣深的企業,如在北京發家的北控城市資源、金科環境、建工環境修復,來自上海的復潔環保、太和水環境、盛劍環境,以及來自廣州和深圳的,玉禾田、僑銀環保等(如圖三所示)。
圖三:28家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所屬的區域
不過,這種趨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環境治理區域化、專業分工精細化以及科創版、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推行,也給了一些北上廣深之外,擁有一技之長的環保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IPO過會上市的28家其中,也有8家來自于江蘇、安徽等其他省份。他們的盈利規模雖說不算大,營業收入位于2億-8億之間元,但是都屬于有一技之長,靠科技、研發上位的成長性創新企業(如圖四所示)。
圖四:28家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安徽/江蘇企業約占1/3
其次,從擬上市的板塊劃分。2020年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中,有21家,也就是近8成選擇登陸創業板和科創板,而主板上市的只有4家,如6月5日掛牌交易的三峰環境,以及10月15日-11月6日,接連順利過會的太和水環境科技公司、海天水務、盛劍環境;港股上市的也只有北控城市資源1家(如圖五、圖六所示)。
這與前幾年,國內一線環保企業做大后,要么赴港上市,如光大國際、光大水務、光大綠色環保、北京控股、首創環境、粵豐環保、綠色動力等,要么清一色主板上市,如2017年接連掛牌的博天環境、中持股份、海峽環保、上海環境、德創環保等,有著明顯不同。
為何今年登陸創業板和科創板的環保企業這么多?說到底,這與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推行的“注冊制改革”有關,具體情況一會兒再說。
圖五: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擬上市的地點
圖六: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近8成登陸創業板、科創板
第三,從業務板塊劃分。今年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不似以往清一色的以環保PPP、BOT工程投資運營驅動做大上市,如2017年上市的博天環境、滇池水務、海峽環保、聯泰環保、興瀘水務、中持股份、中環環保等。
而縱觀今年上市企業,涵蓋的業務領域非常多元化,有的是做環衛投資運營(玉禾田、僑銀環保、北控城市資源),有的做垃圾焚燒BOT項目(三峰環境、圣元環保),也有的是水處理企業(金達萊、京源環保等),還有的是做膜(金科環境),以及從事環境咨詢類等(南大環境)。
不過,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是專注某一個細分領域,并將其做到極致的“獨角獸”企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