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金達萊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第13家登陸科創板的環保企業。值得關注的是,金達萊也是繼三達膜、金科環境后,第3家登陸科創板的膜技術企業。而目前正在沖擊IPO的企業中,膜相關企業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如嘉戎技術、開創環保、海普潤等企業都在申報之列。
相關閱讀
今年雙十一,金達萊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第13家登陸科創板的環保企業。值得關注的是,金達萊也是繼三達膜、金科環境后,第3家登陸科創板的膜技術企業。而目前正在沖擊IPO的企業中,膜相關企業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如嘉戎技術、開創環保、海普潤等企業均在積極的準備對接資本市場。
雖然,近兩年來,膜技術企業展現出了扎推對接國內資本市場的態勢。但此前10年間,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膜技術環保企業還是鳳毛麟角。以碧水源、津膜科技成功在創業板上市為節點,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環保領域,基本很少有膜技術企業成功在國內主板上市的案例。
反觀近兩年來膜技術企業接連傳來上市捷報,有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在環保領域,大有群“膜”起舞之勢。從“鳳毛麟角”到“群膜起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膜技術在我國環保市場的良好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生存空間。
群“膜”修煉,“膜”出來的精彩
如果從資本市場說起,我國股市從90年代初開始,到現在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2004年,中小板開市;2009年,已經蓄勢十年之久的創業板正式敲響了開市的鐘聲,這也為膜技術型環保企業真正成功登陸國內資本市場打開了一扇窗。
如今創業板開市已經十多年,給膜技術產業帶來了積極的助力作用,如碧水源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就是有目共睹的。2010年,碧水源成功創業板上市。碧水源的上市也展現了,那段時期,膜技術在環保水處理領域蓬勃興起的態勢。
2010年開始,發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等部委已將膜技術列入“十二五”重大產業技術予以專項支持,我國膜產業開始步入快速成長期。
2010年左右,超濾、微濾、反滲透等膜技術在能源電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污水回用及醫藥食品等領域的工程應用規模迅速擴大,多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型膜法給水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及海水淡化工程已經相繼建成。我國膜產業總產值也從1994年的2億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近400億元。
正是這樣的產業背景下,碧水源的上市受到了極大關注。據當時的報道顯示,碧水源上市后一周內,都占據著國內股價的最高點——176元,在當時甚至超越了貴州茅臺等老牌高價股,募集資金也最多,達到 25 億元,超募 18 億元,成了當時的一個資本神話,被稱為A股市場的新一代“股王”。
碧水源也在上市后的幾年中,迅速躋身環保產業龍頭,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
而在膜產業的迅速成長期,碧水源能率先搶占先機,早早就登陸資本市場,與其強大的膜技術實力和市場的鋪墊密不可分。
梳理膜技術企業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對技術創新的執著。
成立之初,碧水源就以“膜技術”作為主打。為推廣碧水源的膜技術,董事長文劍平帶領碧水源死磕技術研發近20年。起初,甚至投入自己所有的資金去做污水處理項目,希望先用效果得到市場信任。成立的第五年,碧水源的市場開拓有了轉機,2005年,碧水源承擔設計和建設了我國首個大型市政MBR工程——密云再生水廠,此舉標志著中國大規模MBR工程應用的開端。
而在2005到2010年的五年間,我國MBR市場還是以國外進口膜產品為主導,價格昂貴,阻礙了MBR技術的應用推廣。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膜法水資源化技術在市政污水處理及回用、市政給水凈化領域覆蓋率分別為1.52%、0.28%,市場占有率和認可度均處于較低水平。
碧水源決定研發自己的膜產品,憑著對膜技術全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碧水源組建了一支由國外聘請的專家以及國內專業人士組成的研發隊伍,并投入了當年收入的1/3進行膜材料研發,不到一年,碧水源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膜技術研發成功,并于2009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碧水源的成功,推動了市場上的膜產品逐漸走上了國產化、規模化的道路,價格也開始逐漸下降。
在這一時期,搶占了先機的碧水源,一路高歌猛進,截止到2015年,采用碧水源膜產品的大型MBR工程總規模約550萬m3/d,占全國大型MBR工程總規模的73%,分布在全國的20個省級行政區。
碧水源先后參與了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調丹江口水源地等多個水環境敏感地區的治理,建成數千項膜法水處理工程和數百個國家水環境重點治理工程,占中國膜法水處理市場份額的70%以上,每天處理總規模超過2000萬噸,每年可為國家新增高品質再生水超過70億噸。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膜行業的發展和技術應用,使我國膜行業產業發展躍居國際先進水平。
從時間上推算,2010年無疑是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國產化膜產品在這之后,被大范圍推廣。
在國產化膜產品推廣的道路上,與碧水源差不多同時期上市的津膜科技也同樣功不可沒。趁著膜產業的高速成長,2012年,津膜科技成功接通資本鏈接通道,正式登陸創業板。
津膜科技是一家老牌的膜技術企業,從事膜技術研究已經有46年,是我國首套中空纖維膜組件的誕生地,也是國際上少數能夠獨立研發、生產系列化膜及膜組件產品的公司之一,全面掌握了溶液、熔融及涂覆三種主流紡絲技術,并實現了大規模產業化生產。
同樣是為了打破國外壟斷,津膜科技以承接國家863重點項目為契機,高效完成了熔融法紡絲技術實驗室小試、中試和規模化生產,全面掌握了這項技術,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熔融紡絲-拉伸界面致孔技術,擁有了在膜材料市場的核心競爭優勢。以此為突破,在膜產品國產化的進程中,津膜科技同樣撕開了一個口子。
隨著膜技術國產化的推進,越來越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膜技術企業成長起來。
2017年,已經在國內陶瓷膜行業打響了品牌的久吾高科,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對接資本市場。成立20余年來,久吾高科始終致力于膜分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是國內陶瓷膜行業全面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
目前,久吾高科在生物、醫療、化工和食品飲料等工業過程分離及制藥廢水、化工廢水、造紙廢水、印染廢水、油田回注等工業水處理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應用經驗和客戶資源。
如果說早期抓住市場東風,積極謀劃在國內上市,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類碧水源、津膜科技和久吾高科這樣的企業,撬動了膜產業在中國快速成長的大門。那么近幾年來,伴隨著膜產業的高速發展,而快速成長和壯大的膜技術企業,則是市場中激流勇進的一股力量,加速了中國膜產業的高速發展。
近幾年,伴隨著國家對污水資源化以及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政策的推進,膜技術迎來了高速發展期。這一點從膜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即可看出。
2019年7月,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科創板正式開市,這給敢創新、敢挑戰的膜技術企業帶來了福音。
去年,科創板凈水膜材料第一股——三達膜在上交所科創板成功上市,為膜技術企業在新的對接資本的通道上,開了一個好頭。
三達膜是我國最早從事過程工業先進膜分離應用工藝開發的企業之一和最早將國外先進膜技術引入國內并進行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企業之一,創始人藍偉光博士被新加坡主流媒體譽為“水資源的膜法師”。
三達膜的威力有多大呢?在2001年中國生物膜技術市場20個億的份額中,藍偉光所創建并領導的三達公司就做到了 2億多,占10%。實際上,三達膜也是更早一批積極對接資本的膜技術型企業,2003年就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11年,在著名私募基金鼎暉投資的策劃支持下在新加坡私有化,后經過八年的醞釀期,2019年11月迎來了在國內A股科創板掛牌上市。
為打破先進膜材料被國際壟斷的局面,三達膜決心自主研發膜材料,成功研發出無機膜材料及組件陶瓷膜和納濾芯,有機膜材料中空纖維膜和iMBR,并且均達到國際知名產品或國內先進產品水平,部分性能指標甚至超過他們,自產膜材料在實踐中也得到了性能驗證,現在陶瓷膜系統、納濾芯設備均為100%自產膜材料,中空纖維膜、iMBR自產比例也逐漸提升。
從高技術門檻的工業料液分離領域的領先企業,延伸到市場空間更大的膜法水處理領域,成為全面的膜技術應用開發企業,三達膜已經實施了500個以上項目,開發了300多種工業分離或水處理的膜技術應用,涉及27個細分領域,填補了多項膜工藝空白,真正做到了在制藥、生物工程、環保、化工、食品,電子、 冶金等眾多領域同時齊頭并進。
而今年已經成功登陸科創板的兩家膜技術企業金科環境和金達萊,履歷也同樣亮眼。
其中,金科環境多年來一直十分注重技術研發創新,經過十幾年的持續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膜通用平臺裝備、膜系統應用和膜系統運營三大核心技術,在膜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方面,具備了全方位的服務能力。膜通用平臺技術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屬國內首創。
趕在雙十一上市的資本新貴——金達萊,金達萊董事長廖志民從投身環保行業開始,就死磕環保新技術,最終獨立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FMBR污水處理新工藝。該技術還在2018年榮獲“R&D100”企業社會責任特殊貢獻獎,這個獎項也被業內評價為美國的“科技界奧斯卡”,這是中國環保企業首次獲得該殊榮。
據了解,嘉戎技術、開創環保、海普潤等膜技術企業也在為沖擊IPO積極準備著。從很多企業的發展軌跡,我們能夠看到,資本的助力會加速企業高光時刻的到來和持續,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膜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活躍起來,群“膜”加速深度修煉,也昭示著這個產業的蓬勃生機。
未來“膜”力會有多大?
“膜技術有很多應用,但最大的應用是在水處理行業,但反過來也可以說,水處理有很多技術,但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技術仍是膜技術。”藍偉光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這樣表示。這也間接反映了,水處理行業發展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膜處理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及未來發揮的空間有多大。
伴隨著我國市政污水處理市場的飽和和全面普及,提標改造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在水處理及環境治理方面的推進力度也在加大,主要水體中IV-劣V類水體占比持續下降,總體水質已達到政策規劃要求。
而“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上提出了“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魚,有魚要有草,下河能游泳”的要求,將在水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水生態保護修復,由此可見,提標改造仍是行業重點工作。
與此同時,我國對污水資源化的推進也在加速。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召開了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會,研究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方案起草工作,推動構建污水資源化利用“1+N”政策框架體系。此次推進會向水務行業釋放了“污水資源化”的市場空間預期,進一步明晰了我國水資源短缺情況下污水再生利用的緊迫性。
該推進會召開后不久,發改委與住建部又聯合印發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促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縣級及以上城市設施能力基本滿足生活污水處理需求。缺水地區和水環境敏感區域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升。
據相關報道,國家發改委已經開始研究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方案起草工作。
污水的提標及資源化預期,再次被明確和強化。但目前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率僅約1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30%~40%的水平。根據E20研究院預測,2025年我國再生水規模預計將達到8500萬立方米/日左右。
而膜技術是污水資源化的重要技術之一,被廣泛關注和重視起來。去年10月,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赴碧水源北京密云再生水廠調研時指出:在污水資源化利用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突破關鍵技術、材料裝備上的核心瓶頸。
這樣的背景下,給各種深度處理工藝及膜處理工藝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也使得這一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有專業機構分析認為,污水資源化持續推進,將會利好膜處理等相關產業鏈。在各大證券公司的分析文章中,膜相關企業也成為了被推薦和熱捧的優質“股”代表。
隨著缺水地區和水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資源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政與工業水處理中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需求也或將持續提升。
而一早就在此耕耘的膜技術企業無疑更容易趕上大勢,如缺水的呼和浩特,在呼市公主府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工程中,深度處理采用碧水源超濾膜工藝;北京小湯山再生水廠一期工程中,深度處理采用Scinor浸沒式超濾膜+臭氧。
在創新技術、工程經驗和運營能力等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膜技術企業將迎來新的風口。
“膜”界需有道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