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基本信息
推薦單位:首創生態環境(福州)有限公司
項目名稱: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及運營維護PPP項目
項目所在地: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
參與環節:投資建設運營
項目詳情
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轄區內,包括2個流域片區13條河道的水系綜合治理工作,分別是①龍津陽岐區域包括:陽岐河、躍進河、龍津流域(包括半洋亭河、龍津河、龍津一支河、龍津躍進連通河、躍進支河及港頭河);②白湖亭區域包括:馬洲支河、吳山河、竹欖河、白湖亭河及馬洲河。13條河道連接8條主要城中村排污溝,共1400多個排口,旱季入河污水總量5.60萬m3/d,河底淤泥總量約61萬m3,13條河道沿河需拆除違章建筑52萬m2,總垃圾量約13萬m3。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河道內、外源污染控制、行洪能力的保持和提升、駁岸新建及改造、景觀綠化、水體生態系統基礎的構建和恢復以及長期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等。新建調蓄系統14個(含管道調蓄),其中調蓄池12座,管道調蓄2處,總調蓄容積 3.98萬m3;新建一體化物化處理站(快速混凝沉淀)12套(初雨處理),總處理規模32500m3/d。
項目示范意義
在國家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聯合舉辦的2018年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競爭性評審中,福州成為20個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之一。部委專家認為,福州市在全力推進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過程中,積極創新治水理念,治理措施科學系統管用,推進力度到點到位,充分展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水決心和成效。
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一體化泵閘;
截污、調蓄系統。/截流井、調蓄池等。
工藝/裝備原理
將閘門和泵站合二為一, 既利用閘門實現擋水和防止外河倒灌,也利用泵站將低處的水抽到高處實現強排。
通過沿河沿湖鋪設污水截流管線,設置截流井(按截流井設置的位置可分為:末端截流和沿途截流兩種形式。末端截流是將沿河分散的雨水排放口整合,將鄰近分散的雨水排放口通過截污管串聯起來,適當放大截污管,減少排放口數量。沿途截流則是每個排放口均設置 1 座截流井。),并合理設置提升(輸運)泵房,將污水截流并納入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調蓄池調蓄的對象是截流系統無法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線的溢流污染。調蓄池建成運行后,可達到控制雨天溢流頻次的效果,保證河道水環境質量。
工藝/裝備特點
1.創性地通過補水將動力系統引入河道,增強河水流動性;通過先進的監測和遠程管理系統,可以將數據上傳到云端,實現無人值守;根據動態水位數據,泵閘自動實現閘門啟閉和泵站啟停,在干旱和洪澇季自動調節水位;通過中央控制,實現多條河流聯排聯調,提高水系調度的工作效率;泵閘系統高度集成化,占地面積僅為傳統泵站的2/3,同時施工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降至最低。2.截流井功能:1)收集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2)阻隔河水,防止倒灌進入截污管道;3)確保暴雨期間排澇順暢。本項目所用到的主要設備有:電動閘門、液動旋轉閘、渠道閘等。一體化泵站主要作用是將污水收集至各系統末端提升至市政污水管網。具有體積小、效率高、智能化等特點。與傳統泵站相比土建工程量少、制造安裝周期短、安裝方便、質量可靠,是傳統混凝土污水提升泵站的替代品;調蓄池的設置目的是提高合流制系統的截流倍數、控制分流制的初期雨水,提升截流效果,減少溢流次數。調蓄的對象是截流系統無法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線的溢流污染。調蓄池建成運行后,可達到控制雨天溢流頻次的效果,保證河道水環境質量。
工藝/裝備流程圖
一體化泵閘
截污、調蓄系統流程圖
項目亮點
1
實施效果
本次治理主要在采用截污納管、初雨調蓄及就地處理等技術手段達到控源截污,實現入河污染的源頭治理;針對已入河污染物質采用垃圾清運和清淤疏浚措施實現內源污染治理;由于原河道生態系統已遭破壞,本次治理還采用生態修復技術,重建內河生態系統,利用生態系統的自凈作用結合后期的長效管理,保證內河水體的長效久清;景觀建設為本水系治理的創新點,結合內河周邊景觀,因地制宜在內河沿岸進行景觀綠化、串珠公園建設,局部有條件的河段還配備有健身器械、兒童游樂設施等,力求打造成兼具景觀長廊、運動活動場地、生態活動場地、休閑平臺等為一體的水系治理精品,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內河景觀。同時本項目定制研發了比智慧水務更廣運用領域的智慧水環境管控平臺。涵蓋黑臭水體的水質、水文、水利、污染源、環境因素(市政管網、工程設備及設施)等監控與數據采集,為河道監控、管理、服務提供數據支持,平臺實現了全數據的集中化,全業務的智能化,全部門的協調化。擁有包括基礎支撐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河道資源管理系統、泵閘遠程監控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應急指揮系統等系統應用,保證了黑臭水體治理的長治久清。2020 年底內全面完工,全區域達到地表 V 類水質標準以上。
2
社會效益
通過控源截污、垃圾清運和清淤疏浚等技術手段使河道從原先黑臭河道變為不黑不臭的河道,并結合內河周邊景觀,因地制宜在內河沿岸進行景觀綠化、串珠公園建設,設置健身器材、“母雞帶小雞”式桌凳讓人停下來,留下來,在健身行走的途中有一些停留和活動的空間。做到沿路邊林蔭不斷、沿河邊垂柳不斷、有花有香有果的要求,給群眾打造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內河景觀。
3
生態效益
消除水體黑臭,恢復河道自然凈化功能、豐富河流生態,通過初期的曝氣設備,提供水體溶氧度;培養生態基,投放底棲動物等水生動物,構建完整的水生植物系統、水生動物系統。創建健康的河道生態系統、有條件河段打造沿河綠色生態廊道。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