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生態環境監測組織管理體系進一步強化,監測、評估、調查能力進一步強化,監測自動化、智能化、立體化技術能力進一步強化并與國際接軌,監測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為全面解決傳統環境問題,保障環境安全與人體健康,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提供支撐。
監測業務方面,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督監測并重,生態狀況監測得到加強。新型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質、生態毒理監測有序開展,污染源自行監測與監督監測的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實現污染源智能識別、精準定位、實時監控;生態狀況監測網絡全面建成并穩定運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成熟應用。綜合保障方面,生態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質量全面提升,監測市場繁榮有序;大數據智慧管理與分析應用水平大幅提高,綜合評估、精準預測、污染溯源、靶向追蹤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5年,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面建成,傳統環境監測向現代生態環境監測的轉變全面完成,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的組織領導、規劃布局、制度規范、數據管理和信息發布全面統一,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全面提升,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定恢復,實現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供支撐。
監測業務方面,環境質量、污染源與生態狀況監測有機融合,常規監測從大范圍、高頻次、全指標模式逐步向動態調整、差異布局、增減結合轉變,與監督監測、調查監測和研究性監測有機銜接;監測站點向多要素、多功能、生態化綜合設置轉變,生態狀況監測的覆蓋范圍系統拓展。綜合保障方面,生態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健全完備,覆蓋影響生態系統與人體健康的主要指標;全天候、全方位、多維度的監測技術廣泛應用,監測能力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總體發展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一)圍繞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環境質量監測
1. 大氣環境監測
根據復合型大氣污染治理需求,構建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推動大氣環境監測從質量濃度監測向機理成因監測深化,實現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因子、重點時段監測全覆蓋。
提升空氣質量監測,實現精準評價。按照“科學延續、全面覆蓋、均衡布設”的總體原則,優化調整擴展國控城市站點,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國家級新區,并根據管理需求逐步向重點區域縣級城市延伸。“十四五”期間,國控點位數量從1436個增加至2000個左右。改進空氣質量評價與排名規則,排名范圍擴大到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研究開展主要污染物濃度三年滑動平均值評價,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進一步優化提升背景站和區域站監測功能,加強全國大氣顆粒物、氣態污染物、秸稈焚燒火點、沙塵等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形成城鄉全覆蓋的監測網絡。嚴格監測儀器適用性檢測標準與要求,提高細顆粒物(PM2.5)等監測儀器精度,加強日常質控管理,實現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和重點點位PM2.5手工監測全覆蓋。指導地方加強區縣空氣質量監測,中部、東部地區監測站點覆蓋到全部區縣和空氣污染較重鄉鎮,西部地區覆蓋到污染較重的區縣。
深化污染成因監測,支撐精細管控。完善全國大氣顆粒物化學組分監測網和大氣光化學評估監測網,以污染較重城市和污染物傳輸通道為重點,按照國家統一指導、地方建設運維、數據聯網共享的模式監測運行,為不同尺度大氣污染成因分析、重污染過程診斷、污染防治及政策措施成效評估提供科學支持。其中,顆粒物組分監測覆蓋全部PM2.5超標城市,重點區域輔助增加地基雷達監測和移動監測。光化學評估監測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統一開展非甲烷總烴監測,重點區域、臭氧超標城市及重點園區按要求開展VOCs組分監測。
拓展污染監控和履約監測,服務風險防范。推動全國城市路邊交通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建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重點區域城市主要干道和國家高速公路沿線設立路邊站,開展PM2.5、NOx、交通流量等指標監測。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區域和汾渭平原為重點,指導地方開展工業園區監測、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和降塵監測,并與國家聯網,為解析空氣污染生成機理和評價人群健康暴露提供支持。加強重點區域及全國工業園區PM2.5、NOx、SO2等污染物的網格化遙感監測,提高對重點污染源及“散亂污”企業的監管水平。按照履約要求,分期、分步建立國家大氣中《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受控物質監測網絡,全面提升監測能力。增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溫室氣體等監測點位,開展背景、區域或城市尺度監測。
2. 地表水環境監測
根據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需求,統籌流域與區域、水域與陸域、生物與生境,逐步實現水質監測向水生態監測轉變。
組建統一的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按照“科學評價、厘清責任、三水統籌”的總體原則,統籌優化地表水國控斷面,實現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水體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區全覆蓋,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延伸至重要水體縣界,“十四五”期間,國控斷面數量從2050個整合增加至4000個左右。科學優化常規監測指標,加強國考河流湖庫及優先控制單元水環境遙感監測。按照統一網絡、分級監測的模式,指導地方組織開展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市界和縣界、中小型湖庫、重點鄉鎮下游和大型工業園區下游,以及未納入國家網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結合各地污染特征,開展優先控制污染物監測。全國地表水監測斷面總體覆蓋七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流經區縣,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及西南諸河污染較重河流流經區縣。按照飲用水水源地的供水區域行政級別,分級分類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
深化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相融合的監測體系。研究建立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監測評價、考核與排名辦法,與手工監測評價結果平穩銜接。根據水環境管理需要,進一步拓展自動監測指標和覆蓋范圍,國家層面逐步建立國控斷面9+N自動監測能力(9,即水溫、濁度、電導率、pH、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N,即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陰陽離子、重金屬、有機物、水生態綜合毒性等特征指標);地方層面,逐步實現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能力全覆蓋,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峽水庫實現水華自動監測與預警。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抗生素和內分泌干擾物等新型污染物、水源涵養地、背景斷面、質控比對等手工監測,對自動監測形成有益補充。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