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環保領域已成為重點。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投”)原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表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環保領域已取得一定成績,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21家民營環保企業引入了國有資本。
他表示,2020年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的起步年,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環保行業發展相結合,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帶動環保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因此,王會生建議,一要加強央地合作,破除地方保護壁壘;二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環保領域龍頭企業。
圖為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
“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預計達10萬億元”
縱觀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環保行業,都經歷了一個由亂到治、由散到合的過程。
據國際知名咨詢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預計達10萬億元。未來四年(2020-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6%,預測在2023年總產值將接近13.5萬億元。市場空間巨大。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與此同時,環保行業面臨的問題也很明顯。王會生總結有3點:
1、行業起步晚。
環保行業是個巨大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科技研發、設備制造,中游的施工、安裝,下游的運營。我國雖然初步培育了一些研究機構、生產企業,但是與國外同行業相比,與國內的發展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都有很大距離。
2、企業規模小。
傳統環保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運行回收成本慢的特點,在細分領域還有技術密集的典型特征。截至2018年底,我國前10大水務運營企業市場占有率僅為28.96%。
此外,環保行業地方保護主義較重,地方水務集團、城投公司對于項目獲取具有天然優勢,市場化競爭不夠充分。環保企業多、小、散,缺乏行業真正的龍頭,和環保行業的特點存在矛盾。
3、核心技術缺。
環保行業企業眾多,各個企業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但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在與國外同行競爭時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在國內也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技術體系,使得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低價惡意競爭,技術噱頭層出不窮等現象,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環保龍頭企業”
鑒于環保行業存在諸多問題,王會生提了2條建議:
1、加強央地合作,破除地方保護壁壘。
環保產業具有公共屬性,各地都存在政府平臺公司,對環保項目的獲取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由于地方保護壁壘的存在,導致具有技術優勢、運營經驗豐富的優質企業,難以公開公平的獲得項目。既不利于環保產業的轉型升級,又增加了項目的投資成本,進而加大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支出。
建議通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央地合作、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來破除地方保護壁壘。
在這方面,國投做了有益探索。其下屬的中國水環境集團分別與河北建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與寧波水務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為當地引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沉式高品質再生水系統,共同推動當地水環境治理。達到了不同所有制資本共贏、央地共贏、政府與企業共贏的效果。
2、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環保領域龍頭企業。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企業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載體。
建議通過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聯合,將國有企業的規范與民營企業的靈活、國有企業的公平與民營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的監督與民營企業的激勵有機融合,助力環保行業的提質增效,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加快提高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
王會生建議,出臺相關政策,從資金、市場、人才等方面推動核心技術產業化發展和高端裝備制造,打造一批高度市場化、具有核心技術、服務國家戰略的環保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環保企業。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助力環保行業科技創新和提質增效,而且還可以帶著中國的技術、裝備、標準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向世界。
據了解,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成立于1995年5月5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中央企業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也是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單位。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