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江西省委書記劉奇來到新余市仙女湖上游的龍須溝項目調研。當劉奇書記來到仙水湖上游的龍須溝介溪濕地公園,看到這里水凈草綠,睡蓮臥波、白鷺點點,一河清水流入仙女湖,他給予肯定。劉奇指出,水環境治理是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全流域思維,上下游協同、山江湖聯動,一二三產業齊發力,推動形成水美岸美產業美的動人景象。
沿湖而上,劉奇不時停車察看一個個庫灣的水質,聽取仙女湖水環境治理工作匯報,他強調,綠色生態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要始終保持定力,持續抓好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不斷將生態潛力轉化為發展后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龍須溝項目,是資源環保打造廠、網、河、湖一體化水環境系統治理項目,凸顯“系統治水、生態治水、智慧治水,科學治水”治理理念,為全國、江西省水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秀經驗和成熟模式,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趙力平一同調研。市縣領導蔣斌、猶王瑩、徐鴻、李逸翔陪同。
龍須溝水質提升項目
系統治水、生態治水、智慧治水,科學治水
龍須溝匯入的仙女湖流域,是新余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國家水質良好湖泊和工農業灌溉水源、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保證其具備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尤為重要。
近年來,仙女湖水環境情況波動較大,水質時有惡化。為扎實推進仙女湖(分宜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削減龍須溝入仙女湖污染物,緩解仙女湖水體污染現狀,資源環保自去年啟動龍須溝水環境提升項目,秉持“系統治水、生態治水、智慧治水,科學治水”治理理念,提出廠、網、河、湖一體化水環境系統治理,匯集國內水環境治理先進技術,通過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多措并舉,提升水質。
5#濕地現場
項目特點與難點Ⅲ類水龍須溝,生態與發展協調之路
廠、網、河、湖一體化水環境系統治理
根據要求,龍須溝水質要求達地表Ⅲ類水標準。然而龍須溝排水渠道是雨污合流制,流經縣域、管網收集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污水處理設施尾水排放等問題。
除了滿足水質要求,完善管網系統,項目實施也需充分考慮經濟條件,建設和運營成本結合當地實際,與縣域整體發展相協調。
根據項目特點和難點,資源環保提出廠、網、河、湖一體化水環境系統治理,以整體流域為治理單元,采用生態化濕地工藝為主要處理方式,打造生態分宜,大大減低運行成本和建設成本,實現旱季持續凈化、雨季調蓄減排的全天候功能。
項目亮點
可復制“江西樣板” 以空間換時間
投資少,成本低,時間短、水質好,生態優
作為項目最大創新亮點,資源環保充分利用分宜縣舊有坑、塘,構建1#~5#生態濕地(面積共計458864㎡),串聯起龍須溝項目沿線6km彈性生態空間,起到了調蓄徑流、尾水處理,水質提升、生態修復等多樣性的作用,實現對龍須溝沿線水質梯級處理提升。項目建成后,出水水質標準達到地表Ⅲ類水。
如何實現多樣性的生態濕地?
以雨天截污干管污水溢流的情況為例,作為截流式污水管網系統的通病,這一現象目前在我國各城市普遍存在,雨天的管網溢流及地表徑流攜帶大量污染負荷直接入河,對各地水質達標構成極大威脅。
龍須溝項目建設對這一問題做了針對性處理:雨天發生污水溢流時,通過沿線設置的1#~5#生態濕地快速受納溢流污水,大幅減少污染物直接入河量,受納溢流污水后,通過發揮本項目生態濕地的凈化處理效果,實現污染物的大幅削減,水質達標后再進入龍須溝參與后續的生態過程。
梯級生態濕地的設置,有效解決了雨天污水量突變,污染負荷突增等一系列水治理難題。
項目充分利用分宜縣生態本地,解決截污、調蓄、尾水、生態、水質的問題,投資少,成本低,時間短、水質好,生態優,以空間換時間,為縣域水環境治理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樣本。
天藍地綠水清的分宜縣,自然稟賦優越,是魚米之鄉,是候鳥世界的“詩與遠方”。
龍須溝水環境提升項目的實施,在污染控制的前提下,依托自身所具有的生態本底條件,為分宜縣營造了鳥類微觀棲息地生態環境,重塑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創造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